「關空」——見其形而不聞其聲的機場
《儆醒!》雜誌駐日本通訊員報導
飛機正飛近關西國際機場,人從飛機看去便會看見一個島嶼,島上有一個用英文拼寫的標識:Kansai。a這個日本島嶼位於大阪灣以外5公里的海上。除了機場及有關設施之外,島上便不見別的建築物了。事實上,這個人工島嶼是專為興建機場而造的。該機場在1994年9月正式啟用,當局將其起名為關西國際空港(國際機場),簡稱關空。
機場島和大陸之間有一道高速天橋接連,全長3750米。該島也設有碼頭,以供船隻和渡船停泊。何以要新築一個島嶼來興建機場呢?
不聞其聲的機場
來訪關西的旅客數目不斷增加,大阪國際機場因而變得非常繁忙,飛機隆隆飛過的響聲為機場附近的居民造成不少滋擾。為了減低機場噪音對當地居民的影響,政府立例每日從晚上九時至上午七時,飛機不得在該機場升降。此外,自1974年以來,當局也拒絕增加國際航機升降的班次。有鑑於此,當地急需多一所機場以應付與日俱增的客運量,以及日益繁重的貨運量,但同時又不致令大陸的居民受機場噪音所影響。
要興建一個晝夜均可運作的機場,同時又不致對居民造成噪音滋擾——對於參與這項工程的人來說,這的確是個巨大的挑戰。惟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在遠離民居的地方築個島,然後在其上興建機場。這無疑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當地的商界鼎力合辦這項耗資150億美元的工程,他們成立了一間私營公司,以便興建及經營新機場。關西國際機場公司的副行政總裁木村啟介告訴《儆醒!》記者:「由於這是私營公司,我們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去築這個島。工程必須趕快進行。」
「築島」
沿岸填海已不簡單,要在離岸5公里的海上築個島就更困難了。為了築這個面積為511公頃的機場島,當局總共用了1億8000萬立方米的沙礫和泥土作為填土的材料。木村先生透露,「這相當於73個由胡夫王所建造的最巨型金字塔的沙土量。」
工程人員在平均18米深的海床下安放了一層柔軟的黏土,其中的水分必須排出。「我們總共用了一百萬枝直徑為40厘米的砂樁鑽入這層黏土裡,好將其中的水分抽取出來,這樣地基才會堅固。負責管理填土工程的南兼一郎解釋,「填土材料由於越填越重,土材中的水分於是給擠壓出來,結果20米厚的軟土縮減至14米厚。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底土鋪放得不均勻。我們用電腦來測算,以求準確知道填土材料應當傾卸在哪裡,這樣底土才會鋪放得均勻。」
填土層的總厚度為33米,這相當於10層樓的高度。然而,填土層的重量會使海床不斷下沉。據估計,該地的海床在50年後會進一步下沉1.5米,這使機場島僅在海平面以上4米。
到了1991年,雖然整個島還未完工,但工程人員已著手興建乘客機場大樓和指揮塔。工程人員一絲不苟,經過了七年多的艱苦工作後,島嶼、機場以及有關的設施終於落成。
規模宏大,設施集中
抵達機場的旅客都有意外的驚喜。一位來自美國的旅客說,「我們來到領取行李區的時候,我們的手提箱已經在那裡了。」過程為什麼這麼暢順呢?乘客機場大樓的負責人荒尾和史說,「乘客機場大樓規模宏大、設施集中。乘客無需遇上典型國際機場那有如迷宮般,既複雜又混亂的情況。」
乘客機場大樓的結構簡單而富於特色。主要大樓設計獨特,乘客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走動。本地的乘客可以從火車站直接走到旅客驗票櫃檯,然後前往登機閘而無需上落樓梯。
主要大樓設有旅客驗票櫃檯、移民局辦事處和海關。大樓的南北翼是兩幢長達700米的建築物,通往33個登機閘。乘客若要前往主要大樓以外的登機閘,可以使用自動化的運輸系統,稱為翼樓穿梭客車。連同等候穿梭客車的時間在內,乘客不消五分鐘便可到達適當的登機閘。
可供參觀的機場
荒尾先生說,「由於整所機場都在海上,交通十分暢順。」木村先生應和道,「對啊,飛機師都說飛機在這個機場降落挺是順利的啊。」
其他人也十分讚賞機場的外形。機場大樓的設計形同機翼,十分美觀,這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關空。他們也喜歡在這個與別不同的島上機場觀看飛機升降。木村先生說,「我們需要在維修中心的頂部興建一個觀覽台,讓前來機場的遊客可以使用,但起初我們並沒有打算這樣做。」現時每天平均有3萬人前來機場參觀。
你若到訪日本關西一帶,何不乘搭飛機在關空著陸,或是從關空乘搭飛機外遊。關空——對附近居民來說是個只見其形,不聞其聲的機場。
[腳注]
a 關西一詞泛指日本西部的地區,包括大阪和神戶這些商業城市,以及歷史名城京都和奈良。
[第25頁的圖片鳴謝]
Kans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