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荒島開闢為繁忙新機場
《儆醒!》駐香港通訊員報導
客機將要在香港的啟德國際機場降落,一名女乘客從機艙窗戶俯瞰,不禁驚叫:「飛機快要把屋頂的電視天線撞掉了!」在附近的地面,一個婦人在九龍城區一幢大廈的屋頂晾衣,飛機在她頭上掠過時,她急忙微彎著身子,掩著耳朵,熬過了另一回震耳欲聾的飛機噪聲。
飛機駕駛員約翰曾多次駕著飛機作這種驚險的降落。他說:「四周的山嶺妨礙著飛機的降落。假如我們從西北面著陸,那麼,飛機得要拐個險彎,才能降落在跑道上。另一方面,山嶺一帶的下沉氣流也相當危險。我們把這種下沉氣流稱為風切變。」
提心吊膽的乘客、飛機駕駛員,尤其是九龍城區的居民,在他們看來,啟德機場關閉的日子終於到了。事實上,1998年7月,香港的新機場已經正式啟用。
建於島上的機場
80年代期間,啟德機場的客運量和貨運量已達至飽和。由於機場無法進一步擴建,政府著手另覓新機場地點。這回可傷腦筋了,因為香港市區平地太少,根本騰不出足夠的地方來興建新機場。再說,市民也反對機場太接近民居,也受不了飛機升降的噪音。那麼,政府可以怎麼辦呢?辦法就是:開闢赤鱲角——大嶼山北面一個小島,而大嶼山這個大島的大部分地區還沒有開發。土木工程師對於新機場興建計劃深表歡迎。
為了興建新機場,當局必須把赤鱲角和鄰近一個小島夷平,並進行填海工程,大約要平整9.5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當局還要從新機場那裡,建造長達34公里的鐵路和快速公路,橫跨幾個島嶼和海峽,沿九龍區穿過維多利亞港,直達香港島。這意味著當局必須建造若干橋梁、隧道和高架道路。因此,新機場計劃成了世上最龐大的建築計劃之一。
跨島大橋
數以千計的人曾到香港新界區,為要一睹世界聞名的青嶼幹線。青嶼幹線把大嶼山和九龍及港島市區連接起來,它的組成部分包括:一條斜拉式橋梁,連接大嶼山至馬灣,一條跨越馬灣的高架道路,以及一條主跨長度為1377米的吊橋,連接馬灣島至第三個島——青衣。這些橋梁分為兩層,上層是行車路,有蓋的下層除鐵路外還有兩條車道。事實上,青嶼幹線的吊橋是世界上最長一條兼有行車路及鐵路的斜拉式橋梁。
支撐吊橋的鋼纜遠看相當纖幼,使人不禁懷疑工程師在設計吊橋時有沒有算錯方程式,使吊橋看來有倒塌到海裡的危險。可是,人只要近觀鋼纜,就會發覺鋼纜一點也不脆弱。鋼纜的直徑為1.1米,由長達16萬公里的鋼絲組成,足以環繞地球四次。橋身由95塊預製的橋面構件組成,每塊重達500噸;鋼纜必須這麼粗大,才能支撐橋身。鋼纜製成後,工人用大型平底船把預製的橋面構件運到工地,然後進行構件的吊放工程。
鄰近的居民對於支撐吊纜的橋塔蠻感興趣。跟一般建築工程不同的是,橋塔的建造過程沒有使用腳手架。建築工人在建造橋塔方面採用滑料成型法——工人把混凝土倒進滑動模板裡,而模板能夠逐步滑升,工人無需在每個階段把模板拆卸或重新架設。通過這種嶄新的建築方法,工人能夠在短短三個月內築起一座190米高的橋塔。
香港位於颱風帶。強風對於橋上的交通會有什麼影響呢?1940年,美國華盛頓的塔科馬海峽大橋曾受到時速68公里的強風吹襲,結果不堪一擊,毀於一旦。自那時以來,橋梁在設計方面大有改進。當局把這些新設計的橋梁製成模型,並經過多番實驗,證明大橋能夠抵禦時速300公里的烈風。
從機場往市區只需23分鐘!
雖然從新機場到香港島的路程,是從以往的啟德機場到香港島的四倍多,但需時卻較短。為什麼呢?機場列車以135公里的時速行駛,直達香港的商業中心區域——中環。列車首先經過大嶼山荒蕪的山嶺,隨後跨越兩個海島,通往九龍。列車沿途經過葵涌貨櫃碼頭——世上最大的貨櫃碼頭,列車向前多駛3英里就來到人口多達17萬的旺角區。接著,列車駛經旅遊中心區尖沙咀,然後穿過海底隧道,最後抵達位於中環的終點站。從新機場到中環全程只需23分鐘罷了!
建設未來
1992年12月,赤鱲角還是個面積只有302公頃的崎嶇小島。到1995年6月,這個小島開拓成面積達1248公頃的新機場平台,並為香港行政區增添了差不多百分之1的土地面積。當局在赤鱲角原島的平整工程方面用了4萬4000噸強力炸藥,還通過一支挖泥船隊,從海床挖取沙土,以便填取更多的土地。在建築高峰期內,當局每天填取兩公頃多的土地。填海工程長達31個月,這其間,當局平均每秒鐘運輸10噸填築物料。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竣工後,其他承建商陸續抵達,以著手進行機場主體的興建工程。
史蒂夫也有分參與機場的興建工程,他說:「假如機場跑道的建造素質低劣的話,就抵受不了現代珍寶客機升降時的衝擊,久而久之,跑道就會損毀嚴重。所以,承建商必須用重型的壓路機壓實沙地,然後才在沙地上鋪上瀝青。第一條跑道和停機坪築成的時候,估計壓路機所輾過的路程長達19萬2000公里,相當於地球周長的五倍。
「我們的公司承建客運大樓;大樓的頂部鋼架也是由我們建造和架設的。每個鋼架重達150噸。我們用巨型的起重機把鋼架移放到多輪拖車上,然後以2公里的時速把鋼架輸送到客運大樓去。」
客運大樓並不單單是個混凝土結構罷了。我們致力把大樓設計成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好讓機場職員和旅客都感到舒適自在。此外,機場也設計成能夠快捷地疏導旅客,從而把延誤減至最低。旅客抵達旅客登記處30分鐘後,就可以在機艙內安坐。為了使通道暢順無阻,大樓備有自動列車在整個大堂內穿梭往來。此外,2.8公里長的自動人行道也能夠為疲憊的旅客代步。
史蒂夫透露:「在1995年,使用啟德機場的旅客逾2700萬人次。可是,赤鱲角機場在這方面就優勝多了!這個機場每年能夠處理旅客3500萬人次,以及300萬噸貨物。新機場全面發展後,每年的客運量可達8700萬人次,貨運量共計900萬噸!」
新機場興建工程是香港的一項巨額投資,注資總額達200億美元,相當於全香港630萬市民,平均每人支付3300美元。政府希望赤鱲角機場有助於香港繼續興旺繁榮。關於這點,我們大可拭目以待。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是我們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乘飛機登陸香港依舊令人難忘。
[第12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機場鐵路快速公路
赤鱲角機場
大嶼山
北大嶼山快速公路
青嶼幹線
汲水門橋
青馬大橋
西九龍快速公路
九龍
啟德機場
香港島
[第13頁的圖片]
建造青馬大橋
[第11頁的圖片鳴謝]
New Airport Projects Co-ordination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