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泛濫
20世紀是前所未見的資訊泛濫時代。時下的印刷媒介、電台電視廣播、互聯網絡和其他傳播媒介,都令世界充斥著資訊。戴維·申克的著作《衝出資訊過剩的煙霧》指出:「資訊泛濫已經是個實在的威脅。……我們遲早會患上資訊肥胖症。」
我們且以一份著名的報紙為例。據稱在週中平常的一天,《紐約時報》所刊載的資訊,比17世紀英國一個平民畢生所接觸到的還要多。每天報章所含有的資訊已經十分可觀了,再加上形形色色、題材紛繁的雜誌和書本,世人能夠接觸到的資訊確實是浩如煙海。每年出版的書本不計其數。科技日新月異,每隔六年,同科技有關的資料就增加一倍,所以難怪在全球單是科技期刊就已經超過十萬本。互聯網絡的發展也讓使用電腦的人得到巨量的資訊。
雜誌又怎樣呢?市面上的商業期刊、婦女雜誌、體育雜誌、娛樂雜誌和青少年雜誌多如牛毛,題材幾乎觸及人所關注的每一個話題,並且都以矚目的方式博取讀者的注意。廣告商(有些人說,廣告商是「吹噓能手」)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資訊憂慮》的作者理查德·沃爾曼說:「廣告商正以排山倒海的廣告攻勢向我們的官能進攻,要我們看這個、聽那個、嗅這個、摸那個。」廣告商總說:你要有最新出品、功能最先進的產品,「不要給隔壁的老張比下去」。
澳大利亞的休·麥凱博士是心理學家,做社會研究工作,他說:「世界給資訊淹沒了,世人獲邀登上資訊超級公路的快線。」麥凱博士認為,目前的難題是,隨著電台電視台的新聞和時事節目不斷湧現,加上現今急速發展的電腦資訊網絡,結果很多人所接觸到的資訊,其實都只是對事實或事情的片面報導,而不是全盤的事實。
什麼是資訊?
本文的「資訊」一詞譯自英語的information,這個英語詞語的拉丁語詞根是informare,含有使物件成形的意象。所以,某些英語詞典把「使人獲得資訊」定義為:「使頭腦成形或教導頭腦」。大部分讀者都記得,在不很久前,資訊不過是指一連串的事實和數據,告訴我們例如人物、地點、事情、時間和過程。以往資訊就是資訊,並沒有什麼專用的詞彙。當時我們需要主動詢問、探求才能得到資訊。
可是,踏入90年代,同資訊有關的詞彙不斷湧現,而且往往教人混淆不清。在這些詞彙中,有些是頗為顯淺易明的,例如所謂「資訊狂熱」「科技熱」「資訊時代」等,有些卻是頗難理解的。現今世界正受資訊狂熱的潮流所影響,很多人認為誰只要擁有最多的資訊,就比缺乏資訊的人優越,於是資訊不再是達到某個目標的工具,而是成為了人所追求的目標。
為這種心態「助燃」的,是電信系統的急速發展。比如說,有些人認為傳真機、流動電話和個人電腦已經成為資訊時代的象徵和代表。電腦方便使用、速度高、功能強,確實為人打開了方便之門,使人可以使用以往無法得到的資訊。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說:「電腦科技不再僅是涉及電腦的技術,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結果,資訊本身和令資訊得以散播的科技都受到過度重視,有時更大受吹噓,贏得世上各處熱心的追隨者所擁戴。電視新聞和時事節目幾乎被人視為像福音一樣是可信可靠的;另一方面,就算電視的清談節目盡說些不著邊際的無聊事兒,觀眾卻往往毫不懷疑,想也不想就全盤接受。
人所以有這些反應,全是由於我們正身處資訊時代,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都改變了,結果很多人或多或少對資訊都產生了焦慮不安的感覺。對資訊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你怎樣知道自己是否正受到影響呢?你可以怎樣應付這種感覺呢?
[第3頁的圖片鳴謝]
Globe on pages 3, 5, and 10: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