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憂慮的成因是什麼?
《資訊憂慮》的作者理查德·沃爾曼說:「我們所知的,跟我們認為自己應該知道的,差距不斷擴大,於是我們就對資訊產生了焦慮不安的感覺。這種憂慮是數據和知識之間的黑洞,每逢我們不能從資訊明白我們想要知道的是什麼,所需要知道的是什麼,這種感覺就會產生了。長久以來,人並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現在,他們知道自己對什麼缺乏認識,結果就感到憂慮不安了。」於是,我們差不多人人都覺得,自己要知道多一點。我們從洶湧而來的資訊當中,摘取了一小撮的資料。不過,我們往往不曉得該怎樣運用這些資料,而同時又可能覺得,誰都比自己知道得更多,明白得更透徹。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十分焦慮了!
戴維·申克指出,過多的資訊已經成了污染物,產生了所謂的「資訊煙霧」。他進一步說:「資訊煙霧對人的妨礙包括:令人沒有時間靜下來,打擾了人不可缺少的思考空間。……它也叫人透不過氣來。」
過多的資訊或資料過剩的確可以令人感到焦慮不安,但人如果缺乏資訊,或甚至得到錯誤的資訊,那也同樣會感到焦慮不安。情況有點像在一個擁擠的房間裡,人仍舊感到孤單一樣。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大趨勢》裡形容這種情況,說:「我們快要給資訊淹死了,卻餓知識餓得發慌。」
電腦罪行怎樣影響你
令人焦慮不安的另一個因素是,電腦罪行日漸猖獗。弗雷德里克·科恩博士十分關注這一點,在他撰寫的《資訊超級高速公路上的保安》裡,他指出:「[美國]聯邦調查局估計,每年因電腦罪行而損失的金錢達50億美元。不過,令人驚詫的是,這個數字只是九牛一毛罷了。資訊系統的破綻曾被人利用,作為談判的籌碼,用來破壞人的聲譽,在軍事衝突中獲勝或甚至作為謀殺的藉口。」令人更加不安的是,除了侵犯隱私的情況外,兒童通過電腦接觸到色情的東西也越來越令人關注。
有些沉迷電腦的人頗為缺德,刻意把電腦病毒放進別人的電腦系統裡,結果造成嚴重的破壞。不懷好意的所謂「駭客」(hacker)非法闖入別人的電子系統,盜取機密的資料,有時候更竊取金錢。以上種種不法勾當,往往令千千萬萬使用個人電腦的人心寒。電腦罪行對商業機構對政府都是威脅。
我們需要獲得充分的資訊
我們固然需要獲得充分的資訊,但得到巨量資訊並不一定表示我們一定真正受用。很多所謂的資訊,其實不過是一大堆事實和未經處理的數據,完全同我們的生活經驗扯不上關係。有些人更提出,現今的情況與其說是「資訊爆炸」,不如更貼切地說是「數據爆炸」,或更不留情面地說,是「非資訊的爆炸」。專門分析經濟的黑茲爾·亨德森認為:「資訊本身並不具有啟發作用。現今傳媒正主宰著我們周遭的一切,我們已經不曉得分辨什麼是錯誤的資訊,什麼是虛假的資訊,什麼是宣傳的資訊。由於人只顧埋頭在這些資訊裡,結果就給數以十億計、互不相干、無關痛癢的數據擠得透不過氣來,而不能進一步理解真正有意義的事物。」
約瑟夫·埃斯波西托是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的總裁,他的見解確實一針見血:「資訊時代裡大部分的資訊都是白費的,不過是噪聲罷了。『資訊爆炸』中的『爆炸』一詞著實用得很妙,這一種爆炸令人的聽覺受損,聽不見大部分聲音。我們既然聽不見,自然不能明白。」奧林·克拉普有這樣的見解:「我認為根本沒有人知道,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資訊到底有多少是虛擬的——表面上像是言之有物,實際卻是空空泛泛的。」
相信你還記得,讀書的時候,學校所著重的是令你牢記各樣事實,使你能夠在考試中得到及格的成績。你往往到考試前才把這些資料硬擠進你的腦子裡。你記得你曾經把歷史課上學到的一長串年份硬生生地記下來嗎?現在你仍記得多少個歷史事件的年份呢?熟記這些年份使你學會怎樣去思考,使你知道怎樣作出合邏輯的結論嗎?
多就是好嗎?
人致力尋求更多額外資訊的時候如果不小心自制,就可能浪費了時間,使自己睡眠不足,並且失去健康甚至金錢。雖然多點資訊確實讓人有多一點選擇,但搜尋的人卻始終會感到不安,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查核過或看過所有資訊。休·麥凱博士提醒說:「資訊根本不是獲得啟發的門徑。資訊本身並不觸及我們生活的意義,也跟獲得智慧的關係不大。說實在的,資訊同其他物品一樣,絕對可以是得智慧的障礙。我們可能擁有太多東西,同樣,也可能知道得太多。」
很多時候,教人感到不勝負荷的不僅是現今資訊的巨大數量,也是由於人往往無法把資訊轉化成可理解、有意義、叫人見識日廣的形式。有人說,我們就「像口渴的人被迫在消防龍頭前用頂針喝水一樣。人可用的資訊數量巨大,連同它的傳播方式,往往令我們得物無所用」。所以,我們該衡量一下什麼才是足夠的資訊,但不是以量來決定,而是以資訊的素質和資訊本身是否對我們有好處來決定。
數據傳送又怎樣?
「數據傳送」是目前頗為常見的詞語,指通過電子形式傳送資訊。這種方式當然有它的好處,但並不是最好的溝通方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同別人直接溝通的時候,反應是最好的,對著機器卻不同了。人的表情、眼神和身體語言往往是溝通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交流感覺的方法。人一旦運用數據傳送來溝通,自然看不見對方的表情、眼神和動作。同人面對面說話的時候,這些因素往往加添和澄清了某些用語的意思。以上提及的幾個因素都是促進人互相了解的良助,但以電子形式傳送資訊的渠道,就算是日漸流行的流動電話,都不能利用這些因素來溝通。要知道,面對面的交談有時候也不能把講話的人心裡所想的完全表達出來,聽者可能用自己的一套來理解聽見的話,於是可能曲解了意思。看得見的時候尚且可能誤解,何況大家看不見對方,不是會更容易發生誤會嗎?
有些人花太多時間呆在電腦或電視屏幕前,結果令家裡各人視同陌路,這種生活現象確實是十分可悲的。
你聽過「科技恐懼症」沒有?
顧名思義,有這種感覺的人「對科技有點恐懼」,對電腦是這樣,對類似的電器也一樣。有些人認為,這是資訊時代帶給人的其中一種最令人不安的感覺。《堪培拉時報》根據美聯社的報導刊登了一篇文章,題名為:「日本的行政人員怕用電腦。」據報日本一間大公司的執行董事,在公司裡「大權在握,人人敬重。可是,一坐在電腦面前,他整個人都緊張起來」。根據一個調查,在880間日本公司裡,只有百分之20的行政人員懂得用電腦。
恐懼科技的心態是由不少嚴重的災難事故激發的。例如在1991年,紐約市的電話系統發生故障,令當地多個機場的運作癱瘓了幾個小時。至於在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廠所發生的意外又怎樣呢?當年核電廠的操作人員誠惶誠恐地花了幾個小時,才破解出由電腦操控的警號的含意。
上述只是少數的例子,說明在這個資訊時代裡,科技怎樣大大影響人類。弗雷德里克·科恩博士在他的書中提出了幾個問題,實在值得我們深思:「你最近到過銀行去嗎?要是銀行的電腦壞了,你拿得到錢嗎?超級市場又怎樣?那裡的付款檯要是沒有了電腦,你又怎樣結帳呢?」
以下的情況是假想的,說不定你可以舉出更多類似的事情:
• 你那台新的錄像機似乎按鈕太多了,每逢你想把某個節目錄下來,總不知道該按哪裡才對。解決辦法有兩個:一,叫你那個九歲的外甥來給你辦這件事,不過這樣做似乎有失體面;二,乾脆不看那個節目。
• 你需要點錢急用,於是駕車到就近的自動提款機去。這時候,你忽然記起上一次你使用自動提款機的情形,你腦子一亂,就按錯數字了。
• 辦公室的電話響了。這個電話是撥錯了給你的,對方找的是在你樓上辦公的上司。把電話轉撥給你的上司的程序本來是一點不難的,你卻不太肯定該怎樣做,惟有請接線生給你代勞。
• 你最近買了一輛汽車,車頭儀表板的設計,看上去就像是先進的噴射飛機的駕駛艙上的儀表板一樣。紅燈忽然亮了,你頓時發慌了,你根本不知道紅燈代表什麼,於是不得不查看那本厚厚的汽車使用手冊。
以上不過是科技恐懼症的幾個例子罷了。我們可以肯定,科技發展下去,將有更多設計複雜、教前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儀器給創造出來。人如果要善用現今消費市場上的新產品,就要掌握更多的知識。用專家的術語a寫成的使用手冊往往叫人望而卻步,因為這些手冊的作者以為,使用者明白那些詞彙的意思,並且對產品已有相當認識,也知道大概的使用方法。
保羅·考夫曼是研究資訊理論的專家,他總結現時的情況說:「說到資訊,我們社會有一種現象,就是資訊雖然令人著迷,但也是有礙生產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太注重電腦和硬體,太少留意實際運用資訊的人;人運用資訊,目的是要了解世界,造福同胞。……難題並不在於我們抬高了電腦[的地位],而是我們忽視了人類[的需要]。」科技界通常只顧著要創製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新科技產品,認為這是件很光彩的事。這種情況的確往往使人忐忑不安,總想要知道下一種新產品是什麼。愛德華·門德爾松說:「科技界裡有些人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他們永遠分不清什麼是『可做的』,什麼是『想做的』。一部機器如果能夠執行某些令人讚嘆不已的複雜工作,他們就會假定,這種工作值得執行。」
在科技的層面,忽略了人這個因素,加深了一般人對科技的焦慮不安。
生產力確實因科技而提高了嗎?
專欄作家保羅·阿特韋爾研究了在近年來,人到底因使用電腦而節省了多少時間和金錢。他就這個研究所作的評論刊登在《澳大利亞人報》上,以下摘錄了幾個要點:「人雖然花了多年時間,開發一些專門設計來處理行政事務,或有助控制成本的電腦系統,但不少大專學院的行政人員的數目卻有增無減。……數十年來,電腦生產商不斷聲稱,他們所售賣的產品將大大提高生產力,可以使某類行政工作,讓更少的人、以更低的成本去完成。實情卻是恰恰相反的,我們逐漸察覺到,資訊科技轉換了人力分配的重點:不是令一件工作由較少的人去做,而是由同樣或更多的人去做幾個新的工作。算起來,這樣做往往是省不到錢的。一個例子是,人利用科技去修飾文件,而不是用更短時間去完成文書的工作。」
資訊超級高速公路對基督徒是有潛在危險的;現在,它雖然看來已廣受接納為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怎樣避免——或至少稍為避免——對資訊產生不安的感覺呢?下一篇短文將提出若干可行的建議。
[腳注]
a 部分電腦術語:登錄(log on),意思是「接駁上電腦系統」;啟動(boot up),意思是「開動或開始某程式或機器」。
[第6頁的附欄]
資訊垃圾堆積如山
「我們人人都從個人的體驗知道,社會正日漸走向低俗化,情況是無可逆轉的了。現今大行其道的娛樂,是那些鄙俗的電視節目、煽動仇恨的電台節目、 言論狂放的電台播音員, 侵權行為的訴訟越來越常見, 嘩眾取寵的舉動、 過分的暴力、尖酸刻薄的言談也相當盛行。電影的色情情節越來越露骨,也有越來越多暴力的場面。誇張渲染、無孔不入的宣傳手法越來越流行,宣傳的內容更往往跟下流低俗只差一線。……褻瀆的言詞蔚然成風,體面的談吐卻日漸式微。……對於所謂的『家庭觀念危機』,成因主要是資訊的革命,而不是好萊塢的那種不尊重傳統家庭制度的風氣。」——《衝出資訊過剩的煙霧》,戴維·申克著。
[第7頁的附欄]
歷久不變的智慧之道
「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它,如尋找銀子,搜求它,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上帝。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智慧必入你心;你的靈要以知識為美。謀略必護衛你;聰明必保守你。」——箴言2:1-6,10,11。
[第8,9頁的圖片]
有人把資訊泛濫,比作人用頂針在消防龍頭前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