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有利也有害
「壓力是身體應緊急需要而作出的普通反應,人人多少總會有壓力。」——漢斯·澤利厄醫生。
小提琴手演奏樂曲以前,必須先絞緊琴弦,但適度就夠了。琴弦要是拉得太緊,就會啪地繃斷,但拉得不緊又奏不出音調來。鬆緊程度要適中,不宜走極端。
壓力所起的作用跟琴弦的差不多。正如我們從前文看到,壓力過重就會損害健康。沒有壓力又怎麼樣?悠閒自得的生活聽起來似乎令人嚮往,但其實我們需要有壓力,至少有一點兒的壓力,才能活下去。且舉例說明。試想像你正在橫過馬路,你突然看見一輛汽車急速地向著你衝過來。你能夠飛快地躲閃,化險為夷,就是多虧有壓力!
可是,壓力的作用卻不僅限於應付緊急情況罷了。你需要有壓力才能完成每天的工作。每個人時時刻刻、或多或少都是有壓力的。漢斯·澤利厄醫生說:「要逃避壓力,惟一方法就是一死了之。」他接著又指出,說「他有壓力」跟說「他發燒了」一樣毫無意義。澤利厄說:「我們實際想表達的是,他的壓力過重,或他的體溫過高。」其實消遣也少不了有壓力,睡眠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壓力,因為心臟還是要跳動,肺臟還是要繼續呼吸的。
三種不同的壓力
壓力既然有不同的程度,也就有不同的類型。
急性壓力是由緊張繁忙的生活促成的。這往往跟急需解決的惱人事情有關。既然不快的事情只是一時偶發的,人通常能夠應付這樣的急性壓力。當然,也有人要接二連三地處理危急事情,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可見,人即使要連番忍受急性壓力,也應付得了。不過,當事人一天覺察不到,忙亂的生活對自己和身邊的人所造成的損害,就可能一天不肯改變生活方式。
急性壓力是短暫的,慢性壓力卻是持久的。不管是因為貧困匱乏、待遇低微,還是由於備嘗失業之苦,受慢性壓力纏擾的人覺得走投無路,擺脫不了困境。持續的家庭問題都可以形成慢性壓力。長期照顧年老體弱的親屬也可以給當事人帶來壓力。不管原因是什麼,慢性壓力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折磨受害人。一本論述慢性壓力的書指出:「最糟的是,受害人對慢性壓力漸漸麻木了。……面對急性壓力,他們即時就有反應,因為是新的經歷。由於習焉不察,他們對慢性壓力不以為意,有時還覺得挺自在呢。」
創傷性壓力是悲慘遭遇,例如被人強姦、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等,所造成的精神衝擊。許多退伍軍人和集中營幸存者都受到這種壓力折磨。雖然事隔多年,經受創傷性壓力的人對那件傷心往事仍可以記憶猶新。他們對無關緊要的小事也異常敏感。根據醫生的診斷,有些受害人患了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請見上欄。
對壓力很敏感
有些人認為,我們對當前壓力的反應,主要取決於我們以往受過多少壓力,也視乎哪種壓力而定。他們聲稱,造成精神創傷的事件能實際改變腦子的化學「線路」,使當事人日後對壓力越發敏感。舉例說,調查過556個二次大戰的退伍軍人後,勞倫斯·布拉斯醫生發現,做過戰俘的退伍軍人患中風的風險,比從沒做過戰俘的高七倍。戰俘所受的精神創傷影響深遠,甚至在50年後,他們中風的風險也遠高於常人。「這些軍人淪為戰俘的時候,曾受過無比的精神壓力。此後,他們對壓力的反應就大大改變了——對壓力異常敏感。」
專家認為,童年的痛苦經歷能造成巨大創傷,千萬不要低估這些傷心往事的破壞力。瓊·金博士說:「孩子經受創傷後,大多沒有看醫生。他們熬過難關,照常過日子。多年後,他們不是患抑鬱症,就是得了心臟病,終於要延醫診治。」且看看痛失家長所造成的創傷。金博士說:「人在小時痛失親者,這種打擊可以使腦子的化學和神經反應徹底改變過來,結果連日常生活的一般壓力也應付不了。」
當然,人對壓力的反應也受其他因素所支配,例如當事人的體質、有沒有辦法替他排憂解難等。不管起因是什麼,壓力是可以應付過去的。當然,這樣做一點也不容易。蕾切爾·耶胡達博士評論:「人已經對壓力很敏感了,叫他鬆弛神經,就猶如吩咐患失眠症的人入睡一樣。」儘管這樣,正如下篇文章表明,人還是可以從多方面入手舒緩壓力的。
[第7頁的附欄]
工作壓力——「全世界的現象」
聯合國一篇報告指出:「在20世紀,壓力是其中值得特別關注的一個健康問題。」工作場所充滿緊張氣氛,職工的壓力顯然可見。
• 澳大利亞的公務員因工作壓力過重而提出的索償個案,在短短三年內竟然增加了百分之90。
• 法國一篇調查報告透露,有百分之64的護士,另有百分之61的教師,都分別訴說他們為緊張的工作環境而苦惱。
• 為了醫治由壓力引起的疾病,美國人每年所花的費用估計高達2000億美元。在所有工傷事故中,跟壓力有關的估計為百分之75到百分之85不等。
• 在許多國家裡,專家發現婦女比男子多受壓力,這可能是因為她們要出外工作,而同時又要照管家庭。
正如聯合國的報告所說,工作壓力無疑是「全世界的現象」。
[第8頁的附欄]
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對反常經歷的正常反應
「我們的汽車撞毀後,三個月過去了,但我仍然忍不住哭泣起來,終夜睡不安穩。我一踏出家門,就驚恐萬分。」——露薏絲。
露薏絲患了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這病的特點是,在患者的腦海或夢中,那造成創傷的往事反覆浮現,叫當事人心緒煩亂,身體日漸虛弱。患這病的人也許很易吃驚受怕。舉個例說,精神病專科醫生邁克爾·戴維斯講述一個參加過越戰的退伍軍人,在結婚當日突然聽到汽車發出回火聲,於是撲進灌木叢去躲避。戴維斯說:「照理周圍的環境已經充分表明,現在是太平盛世。畢竟已事隔25年了;何況他早已離開越南,返回美國;……他身穿的是一套白色無尾禮服,而不是軍服。儘管這樣,他一聽到汽車的回火聲,就大受刺激,急忙躲藏起來。」
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的起因有很多,戰鬥所造成的創傷不過是其中一個罷了。據《哈佛精神健康通訊》所載,任何「造成死亡、危及性命、導致重傷、損害身體的事件,不管是單一的還是一連串的」,都可以觸發這種障礙。「這些事件可以是自然災害,也可以是意外事故,或人為禍害,例如水災、火災、地震、撞車事故、炸彈爆炸、槍擊事件、虐待、綁架、侵犯人身、強姦、兒時遭受淫虐等。」光是在場目擊慘事發生,或是從駭人的證言、露骨的照片獲悉有關的慘事,也可以引起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的症狀。如果受害人是自己的家屬或密友,那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人們對創傷的反應各不相同。《哈佛精神健康通訊》指出:「經受創傷的人大多沒有嚴重的精神病症狀;他們即使顯出症狀,也不一定表明他們患上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有些人因壓力過重,得了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他們又怎麼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有些患者已學會控制緊張的情緒,不再受創傷困擾,他們感到如釋重負。至於其他患者,雖然那造成創傷的事件久已過去,但他們仍心有餘悸,慘痛的回憶揮之不去。
不管是患者,還是有心扶助患者的人士,雙方都應該記住,要從創傷中恢復過來,就一定要有耐性 才行。聖經勸勉基督徒要「安慰抑鬱的魂」,「以恆忍待所有人」。(帖撒羅尼迦前書5:14)文章開頭所提及的露薏絲,過了五個月,她才可以重新鼓起勇氣開車子。事發後四年,她說:「我的精神狀態已大為好轉,但開車再也不是愉快的經歷了,心情跟以往迥然有別。現在我開車純粹是因為非開不可 的緣故。出了意外後,我簡直不能自已,現在我的情況好多了。」
[第9頁的圖片]
由於工作壓力過重,許多辦公室職員都支撐不住
[第9頁的圖片]
壓力不一定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