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天主教會面臨危機
「教會面臨嚴重危機」「羊沒有牧人」。
在巴西各報章出現的上述大字標題為巴西的羅馬天主教會敲起了警號。這是一件諷刺的事,因為根據葡文的一本百科全書說,「巴西乃是擁有世上最多[羅馬]天主教徒的國家」。
究竟什麼促成了教會這項「嚴重」危機呢?何以巴西的天主教徒缺乏靈性上的領導呢?
檢討危機
我們只需觀察一下巴西的宗教情形便可以看出促成危機的因素。僅在過去十年內即有2,300名巴西教士離職。在今年較早的時候,一份報章刊登某教區徵聘教士的廣告,雖然該廣告提出「工作待遇優厚」及其他福利等條件,卻僅得兩個人應徵。
由於人民未能從天主教會獲得屬靈的照料,很多巴西人已脫離教會,轉而歸信別種宗教。東方的宗教逐漸受人歡迎。青年人每每發現東方宗教所提倡的嚴格修道生活方式富於吸引力。此外,源自非洲的各種崇拜也正在蔓延而造成一種令人不安的威脅,使整個國家有陷入巫術崇拜之虞。《標題》週刊的評論指出這項威脅的嚴重性說
「今日很多人將安班達教[巴西一種邪術與巫毒教混合的宗教]視為本國的真正宗教。據它的審議團估計,在巴西全境內有三十萬個教徒中心。國內的安班達教徒估計超過三千萬。」
除此之外還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奉行其他形式的巫毒教。總數估計佔巴西超過一億一千萬人口中的百分之七十。
既然葡萄牙人將天主教傳到巴西,兩國之間又保持密切的連繫,檢討一下葡萄牙國內的情形是適當的。論到葡萄牙在天主教教士方面的奇缺,葡萄牙的一份雜誌(Opção)說:
「目前,全國約有4,908名主教和教士。但他們的數目有銳減的趨勢。在1970年,主教團共有525名主教;五年之後僅得377名;造成這種情形的主要因素是神學院的學生大量減少。事實上,甚至難得見到這些神學院中仍有一間授課。由於政府在農村設立工業學校,父母們現在均將子女送到那裡接受教育。自1974年以來,主教團從未有過聖職任命;據估計直至1979年不會有多過六名受任命。
「情形達到有些教士們感覺自己的行業已瀕臨絕種的程度。這些教士中有大部份僅在星期日主持彌撒,在週中則上大學或從事固定的職業,他們恐怕隨時可能逼不得已要尋求新生活。……
「這可能是,像主教們所斷言一般,教會正經歷一種過渡性的危機嗎?抑或是教會正面臨嚴重的結構危機?教會受這難題困擾已經太久而不能再稱之為『過渡性的危機』了。」
探求原因
這是葡萄牙教會的情形。但究竟什麼使巴西的天主教會陷於如此困難的情勢呢?在各項理由當中,有一個特別明顯。近年來,誠懇的天主教徒對於各教士與主教們在要求社會改革方面與日俱增的呼聲表示大惑不解。在馬特格羅梭,高亞斯和巴拿等農業及畜牧省份,有些教士與貧農和印第安人一同被捕而被控以煽動叛亂之罪。
論到天主教教士之參與政治,一位高級軍官說:「教士及主教們並非僅作佔據公地者的代表或發言人,反之他們企圖任意妄為,煽動農民群眾採取不法行動,像侵佔土地等事。」在這類衝突事件中有兩名教士喪生。
天主教會干預政治有帶來任何真正好處嗎?聖保羅市的《下午報》提出否定的答案。「教會撇下傳教使命,轉而干預非她份內的事」該報說,「結果教會變得日益空虛,而且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貢獻給她所希望討好的人,這些人其實便是政客們。同時,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則發現他們有如羊沒有牧人一般;他們遂本著天賦的宗教感情,歸信各種非洲與天主教混合的信仰。」
今日教會正助長政治的騷動,造成這種趨勢的一個因素是巴西的天主教教士在思想上發生一種不尋常的改變。天主教作家沙勞群.佐治在《魔鬼舉行彌撒》一書中引證杜明·佐盧度·保安嘉,斯高大主教的一段話:「在神學院和修道院中有更深入及更危險的馬克斯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滲透存在」。這種唯物哲學已在赤貧的人民當中引起了不少騷動事件。
1977年二月八日至十七日,巴西全國主教會議在聖保羅市附近的義泰司舉行第十五屆大會。議程是否著重屬靈的事以求再度強化巴西天主教徒的信心呢?會議主席杜明·亞萊斯奧·樂舒特所致的開會詞表明並非如此,他說:「我們應當讓自己受聖靈所指引和教導。最重要的問題是:聖靈對於歷史上這個時刻的巴西教會有什麼指示呢?」有鑑於此,我們可以合理地問:不知道這問題答案的人又怎能適當地照料教友的靈性需要呢?《聖保羅國家報》的一篇社論嘆惜說: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能夠希望聚集起來的大主教們會作出圓滿的決定,以避免國內教會的嚴重危機或使無數虔誠[天主教]信徒不再因為缺乏指引而良心大感痛苦。巴西全國主教會議的顯貴成員無法抗拒引誘,遂以政治問題為他們所關注的主要論題。當上主委託給他們照顧牧養的家正愈漸深陷於一片混亂之際,主教們卻只關心怎樣支配內政及解決世俗的難題。」
一如所料,主教會議的討論集中在政治問題上。經過一番辯論之後,他們草擬一份以「基督徒對政治制度的要求」為題的文書,在為期十天的會議結束一週後發表。這份文書的第二十五項說:「國家的一項基本責任是鼓勵人民參與政治、社會、文化及經濟活動。……由於教會的所負的神聖任務,教會有權利與責任在這項任務上與國家合作。」有鑑於此,為《聖保羅國家報》社論撰文的作家評論說:「我們大可問問……全國主教會議豈不是與它所應當依從的途徑大相逕庭嗎?」
認識聖經的觀點
對於基督徒投入政治爭論中,聖經有何觀點呢?耶穌基督在禱告中論及他的真正門徒說:「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翰福音17:16)當被問及他所擁有的主權時,耶穌回答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
你記得當有些人意識到耶穌的異能而想立他為王時,耶穌有什麼反應呢?我們在聖經讀到:「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翰福音6:15)即使耶穌有能力大大造益人類,他卻拒絕成為政治領袖。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上帝的國不是屬地的而是屬天的。
看看聖經的這項觀點如何影響公元初期的基督徒會令人頗感興奮。我們從《基督教與羅馬政府》一書讀到:
「基督徒在四周的世界中是陌生人與寄居者;他們的公民身份是在天上的;他們所盼望的王國並不屬於這世界。因此他們對公共事務缺乏興趣;自始以來這便是基督教的一個特色。」
耶穌非但不鼓勵門徒參與各種爭取公民權的運動及其他政治活動,反而教導他們祈求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9,10)根據聖經,這個屬天的王國不久便會「打碎滅絕那一切[目前地上的]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以理書2:44)因此,行將採取行動消除地上種種社會不平及其他一切禍患的乃是上帝而非世人。
羅馬天主教會和基督教國的其他教會均將這些聖經教訓置諸不理;他們越過本份。妄圖以自己方法糾正世界的難題。主要是由於這緣故,這些教會正面臨嚴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