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印度教社會的宗教習俗,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是去附近的河流洗澡,附近沒有河流,就在家裡沐浴,人們相信這樣行可以成為聖潔。然後,在未進食之前,先去當地廟宇把鮮花、供品獻給當地的神。有些人還會洗潔神像,用紅色和黃色的粉加以潤飾。
差不多每家人都以屋隅甚或一個房間作為崇拜家庭所喜愛的神之用。在若干地方,普遍受人崇拜的是象頭神伽涅沙。人們特別向他祈求好運,因為他以掃除障礙知名。在其他地方,克里希納、羅摩、濕婆、難近母或其他神祇可能在受人崇奉方面居於首位。」——塔拉(Tara C.),尼泊爾,加德滿都。
1.(甲)試描述印度教的若干習俗。(乙)西方對人生的看法與印度教的看法有些什麼不同之處?
印度教是什麼?按西方那過分簡化的觀念,印度教只是一種崇奉動物、在恆河沐浴以及有嚴格劃分的階級制度的宗教而已。這是真的嗎?抑或印度教包含更深刻的意思?答案是:深刻得多。印度教是對人生一種完全不同的了解,是與西方的價值觀念大相逕庭的。西方人慣於把人生視作歷史上一系列按時間先後發生的事件。印度教徒卻把人生看作自我反覆的輪迴,在這種過程上人類歷史是無關重要的。
2,3.(甲)為印度教定出界說何以相當困難?(乙)一個印度作家怎樣解釋印度教與多神崇拜?
2 要界定印度教並非易事,因為它沒有確定的教條,也沒有僧侶組成的教廷或治理機構。可是,它卻有「斯瓦米」(教師)和「古魯」(精神導師)。一本歷史書為印度教所立的概括定義聲稱印度教是「一整套錯綜複雜的信仰,自印度教最古老(和最神聖)的經典——吠陀經——寫成以來即已出現,而且一直延續至今。」另一本書聲稱:「我們也許可以說,印度教是對毗濕奴、濕婆等神或女神薩克蒂,以及他們的化身、變形、配偶、子神所作的崇奉或敬拜。」印度教徒的崇拜對象包括羅摩和克里希納(毗濕奴的化身)、難近母、塞犍陀和伽涅沙(分別作為濕婆的妻子和眾子)。據稱印度教有3億3,000萬個神祇,但同時有人說印度教並不是多神崇拜。這怎麼可能呢?
3 印度作家帕菲沙拉弗(A. Parthasarathy)解釋說:「印度教徒並不是多神崇拜者。印度教只談及一位神。……印度教千萬神祇中的男神和女神只是代表一位至高主宰在顯形世界中所擁有的眾多權力和功能而已。」
4.「印度教」一詞含有什麼意思?
4 印度教徒時常稱他們的信仰為達摩(sanatana dharma),意即永恆的法規和秩序。印度教a其實是個廣泛的名詞,包羅數千年來在複雜的古印度神話之下發展而成的多個宗教和門派(sampradayas)。這些神話極為錯綜複雜,以至《新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說:「印度神話彷彿樹木陰翳的茂密森林,進入其中便會看不見光而迷失方向。」可是,本章將會討論印度教的部分特色和教訓。
印度教的古代根源
5.印度教傳播得有多廣遠?
5 印度教雖然不像其他若干主流宗教那麼傳播廣遠,但它屬下的信徒到1990年卻差不多有7億之眾,約佔世界人口八分之一(13%)。可是,大部分信徒均住在印度。因此合理的問題是,印度教是怎會集中於印度的?原因何在?
6,7.(甲)據有些歷史家說,印度教是怎樣傳到印度的?(乙)印度教有什麼關於洪水的傳說?(丙)據考古學家馬歇爾說,在雅利安人未抵達印度河谷之前,當地所信奉的是什麼形式的宗教?
6 有些歷史家聲稱印度教的根源開始於3,500年前的移民潮,皮膚白皙的雅利安民族當時從西北方下到印度河谷,即現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帶。他們從那裡進入恆河平原和印度全境。有些專家認為這批移民的宗教主張基於古代伊朗人和巴比倫人的見解。貫串多種文化的一個共同線索也出現於印度教之中,那便是洪水的傳說。——可參看第120頁的附框。
7 可是,雅利安人來臨之前,印度河谷的居民所信奉的是什麼形式的宗教呢?考古學家馬歇爾(John Marshall)爵士談及「有些以孕婦為代表的『大母神』。大多數裸體女像都有很高的領飾和頭飾。……然後是『男神』,『一看就認出是歷史悠久的濕婆的原型』,他以腳掌合什盤坐(瑜伽姿勢),露體(令人聯想到崇拜林伽[lingam, 男性生殖器]的儀式),被群獸包圍(描繪濕婆的綽號『萬獸之主』)。男性和女性生殖器的石像觸目皆是,……這指向對林伽(濕婆的男性生殖器像)和約尼(yoni, 濕婆之妻的女陰像)的崇拜。」(《世界宗教——從古代歷史到現今》)時至今日,濕婆依然被尊為生育之神和男性生殖器(林伽)之神。他的坐騎是公牛難底。
8,9.(甲)一位印度學者對馬歇爾的理論怎樣表示異議?(乙)關於印度教和「基督教」所崇拜的對象,有人提出什麼相反的聲稱?(丙)印度教的聖書以什麼為根據?
8 擁有斯瓦米頭銜的印度學者辛加那倫達(Sankarananda)對馬歇爾的解釋提出異議。他認為那些受人崇拜而稱為「濕婆林伽」(Sivalinga)的石像其實象徵「天空之火或太陽和太陽之火,日光」。(《印度史前的黎俱吠陀文化》)他的理由是「性崇拜……起初並不是一種宗教。它只是宗教的副產品,是從元始墮落所導致的後果。由於當時的人無法了解崇高的理想,於是便將其降至他們的水平。」他提出相反的論據去抵消西方對印度教的批評,聲稱從基督徒對十字架(男性生殖器的異教象徵)的崇敬看來,「基督徒……才是性崇拜的奉行者。」
9 隨著時間過去,印度的信仰、神話和傳說均被記錄下來,成為今日印度教的聖書。這些聖書雖然範圍廣泛,卻沒有試圖提供一套統一的印度教教義。
印度教的聖書
10.有些什麼聖書是印度教最古老的寫作?
10 最古老的聖書是吠陀經,這是《黎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四本禱文和讚美詩的合編。它們是在長達數百年的一段時期內撰寫的,大約在公元前900年完成。吠陀經後來有其他聖書補充,包括梵書和奧義書。
11.(甲)梵書和奧義書之間有什麼分別?(乙)奧義書倡導什麼教理?
11 梵書規定各種儀式和祭禮,不論屬於私下抑或公眾性質,應當怎樣舉行,並且詳細論述它們所含的深奧意義。這些經典的寫作時間約在公元前300年或以後。奧義書(實際的意思是「接近教師的座位」)亦稱為吠檀多,是在公元前600-300年左右寫成的。它們根據印度教哲學說明一切思想和行動的理由。輪迴(魂的轉世)和業(認為今生的境遇由前生作為所造成)的教義也載於這些聖書中。
12.羅摩是誰?他的事跡記載在哪裡?
12 另一套聖書是往世書,書中含有長篇的寓言,包羅了許多關乎男女神祇和英雄的印度教神話。這套範圍廣泛的印度教叢書也包括《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史詩。據帕菲沙拉弗說,前者敘述「主羅摩,……聖書所有人物中最顯赫的一位,」的事跡。《羅摩衍那》是最受印度教徒歡迎的聖書之一,它被鑑定為公元前第四世紀的作品。該書記述英雄羅摩的故事,他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模範兒子、弟兄、丈夫。他被認為是毗濕奴的第七化身,人們許多時以祈求他的名作為問候語。
13,14.(甲)據一個印度教資料來源說,《薄伽梵歌》是什麼?(乙)天啟和傳承是什麼意思?《摩奴法典》是什麼?
13 國際黑天覺悟會的創立者,持有「斯瓦米」稱號的宗教領袖跋蒂吠檀多(Bhaktivedanta)聲稱:「《薄伽梵歌》(《摩訶婆羅多》的一部分)含有道德上的最高訓示。《薄伽梵歌》的訓示乃是宗教和道德的最高歷程。……《薄伽梵歌》的最後訓示乃是所有道德和宗教的精髓:要皈依黑天[克里希納]。」——《薄伽梵歌真義》。
14 有些人把《薄伽梵歌》(天之歌)譽為「印度屬靈智慧之寶」,它是「神格中至高的黑天之主[克里希納]和他的密友兼信徒阿周那」在戰場上所作的一番討論,「他在談話中指示阿周那關於自我實現的學問。」然而,《薄伽梵歌》只是包羅萬象的印度教聖典叢書的一部分而已。有些聖書(如吠陀經、梵書和奧義書)被人稱為「天啟」(原意為「聽」),因而被視為直接受神啟示的聖書。其他的書,例如史詩和往世書,乃是「傳承」(原意為「記憶」)的產品;它們是人的寫作,雖然被認為從啟示發展而來。例證之一是《摩奴法典》;這本書訂立印度教的宗教和社會律法,並為階級制度的根據提出解釋。這些印度教聖書提倡什麼信仰呢?
訓誨與行為——不害和瓦爾納
15.(甲)請界定「不害」的意思,並解釋耆那教徒怎樣加以應用。(乙)甘地對「不害」懷有什麼看法?(丙)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及耆那教徒有什麼不同之處?
15 印度教也像其他宗教一樣具有若干影響人的思想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觀念。傑出的例證之一是不害(梵文為ahinsa)或非暴力,有聖雄之譽的甘地(1869-1948)便以提倡非暴力主義知名。(可參看第113頁的附框。)根據這種哲學,印度教徒避免殺害或虐待生物,同時順理成章地崇敬某些動物,例如牛、蛇、猴等。最嚴格謹守殺生之戒和尊重生命的人是耆那教徒(該教創立於公元前第六世紀)。他們赤足行走,甚至戴上面罩,以防無意之間吞吃任何昆蟲。(可參看第104頁的附框和本頁的圖片。)但在另一方面,錫克教徒卻在傳統上以好勇鬥狠知名,他們通常以「辛格」(Singh)為姓,意思便是獅子。——可參看第100-101頁的附框。
16.(甲)大多數印度教徒對階級制度懷有什麼看法?(乙)關於階級制度,甘地發表過什麼言論?
16 印度教一個廣為人知的特色是瓦爾納,意即階級制度。這種制度把社會劃分成幾個嚴格的階級。(請參看第113頁的附框。)雖然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揚棄這種制度,我們卻留意到印度教社會仍然被這種制度所分割。正如美國和其他地方仍持續出現種族歧視,同樣,階級制度在印度人心目中已經根深柢固。這是階級意識的一種形式,至今這種意識在英國和其他地方的社會仍以較小的程度出現。(雅各書2:1-9)是故,一個人若在印度的嚴格階級制度中出生,就差不多無法加以擺脫。事實上,一般印度教徒也不求擺脫。他將之視為命中注定的事,是一生無法逃脫的命運,是前生所為(「業」)的結果。但階級制度究竟是怎樣開始的呢?我們不得不再次回顧印度教的神話。
17,18.據印度教神話說,階級制度是怎樣開始的?
17 據印度教神話所載,最初的四個主要階級是按照人類原始的父親人物——原人(Purusha)——的身體部分來劃分的。《黎俱吠陀》的讚美詩說:
「他們分割原人時把他分成多少份?
他們把他的口、他的雙臂稱為什麼?把他的雙腿、雙足稱為什麼?
婆羅門[最高階級]是他的口,他的雙臂稱為剎帝利。
他的兩腿成為吠舍,他的雙足產生了首陀羅。」——《世界經典》。
18 因此,最高階級的婆羅門僧侶據稱出自原人的口,即他的最高部分。統治階級或武士(剎帝利)來自他的兩臂。稱為吠舍的商人和農夫起源於他的雙腿。最低級的首陀羅,即勞工階級,則來自他身體的最低部分——雙足。
19.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什麼階級產生?
19 後來還有更低的階級產生,稱為賤民或不可接觸者,甘地則以較仁慈的口吻稱他們為哈利珍,意即「屬於毗濕奴神的人」。雖然不可接觸者的制度自1948年以來已在印度被列為非法,但不可接觸的賤民依然過著非人生活。
20.階級制度還有些其他什麼特色?
20 隨著時間過去,階級的數目也日漸增多,印度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均分屬於各種不同階級。這種把人囿限於某個社會階層的古代階級制度其實帶有種族色彩,「其中包括不同的種族類型,從[膚色較淺的]雅利安人至[膚色較深的]達羅毗荼人之前的種族不等。」瓦爾納(階級)一詞的原意是「顏色」。「為首的三個階級是膚色最淺的雅利安人;第四個階級由皮膚黝黑的非雅利安土著構成。」(《神話傳說叢書——印度篇》,麥肯齊[Donald A. Mackenzie]著)事實上,關於「業」的宗教主張使印度的階級制度變本加厲,把千百萬人困在永久的貧窮和不平之中。
令人沮喪的生死循環
21.據《迦盧荼往世書》說,「業」報對人的命運有什麼影響?
21 影響到印度教徒的倫理觀與行為的另一項基本信仰,亦即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便是「業」的道理。它的原則是,每一項行動都有其積極或消極的結果;它決定人每次輪迴或靈魂轉世會成為什麼。正如《迦盧荼(金翅鳥)往世書》解釋說:
「人是自己命運的製造者,甚至在胚胎的時候也受到前生所為的影響。不論人把自己關在山寨裡或藏在海底,不論安然在母親懷中或被母親高舉在頭上,他還是擺脫不了自己前生所為的果報。……人若注定在某個年齡或時候遭遇什麼事,就必然會在當時按指定的時刻臨到他身上。」
《迦盧荼往世書》繼續說:
「人在前生所得的知識,在前生行善所捨的錢財,以及在前次投生的一切作為,都必在投生的歷程中行在他的魂之前。」
22.(甲)關於人死後魂的去處,印度教徒與基督教國信徒的觀點有什麼不同?(乙)關於魂,聖經的主張如何?
22 這種信仰以什麼為關鍵呢?靈魂不死乃是「業」報的主張所不可或缺的,而「業」便是使印度教徒對魂的看法與基督教國的看法不同的要素。印度教徒相信人的魂(jīva或prān)b經過多次轉世,很可能要通過「地獄」(hell)。它必須努力與「至高的實體」,也稱為「梵」(不可把「梵」與印度教的神「梵天」混淆),結合為一。另一方面,基督教國的教義則認為魂若非升上天堂便是下到地獄、煉獄或靈薄獄,視乎信徒的信仰而定。——傳道書9:5,6,10;詩篇146:4。
23.「業」報對印度教徒的人生觀有什麼影響?(可與加拉太書6:7-10作一比較。)
23 由於相信「業」報,印度教徒傾向於宿命論。他們相信今生的遭遇和境況乃是前生所積的果報,因此不論好壞都是應得的。印度教徒可以努力積善,使來生好過一點。是故,他比西方人更易接受一生的際遇。印度教徒認為一切都是與前生有關的因果報應。原則便是,人所收的乃是在假定的前生中所種的。當然,不論來生再度為人抑或轉作動物或植物,這一切見解均以人有個不死的靈魂可以繼續轉世的主張為前提。
24.解脫是什麼?印度教徒相信解脫可以怎樣獲致?
24 那末,印度教信仰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便是要從不斷轉世的輪迴苦境獲得解脫(moksha)或釋放。因此,這意味到要擺脫肉體化的存在;這樣行不是為了身體而是為了「魂」。一位評釋者聲稱:「既然從一長串的投生得到解脫或釋放乃是每個印度教徒的目標,所以他一生中最大的事其實便是自己的死亡。」解脫可以藉著跟從不同的道或方法而獲致。(可參看第110頁的附框。)這種宗教主張與古代巴比倫的靈魂不死觀念多麼息息相關!
25.印度教徒對生命的看法怎樣與聖經的觀點迥異?
25 可是,據聖經所說,這種對肉體生命的蔑視是與耶和華上帝對人類原定的旨意完全相反的。上帝創造第一對人類時要他們在地上過一種快樂、幸福的生活。聖經告訴我們:
「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記1:27-31)
聖經預言將有一段和平、公道的時期臨到地上,屆時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適當居所,而且可以永享完美的健康和生命。——以賽亞書65:17-25;彼得後書3:13;啟示錄21:1-4。
26.現在有什麼問題需要解答?
26 需要解答的下一個問題是,為了獲致善業,印度教徒必須取悅什麼神?
印度教的諸神
27,28.(甲)印度教的三相神是由哪幾個神組成的?(乙)誰是這些神的妻子或配偶?(丙)試舉出印度教一些男女神祇的名字。
27 印度教雖然聲稱有億萬神祇,但實際上只有某些神是印度教各教派所喜歡崇奉的。其中最顯赫的三位神包括在印度教徒所謂的三相神(意即三位一體或三合一的神)之中。——至於印度教的其他神祇,可參看第116-7頁的附框。
28 三合一的神由創造者梵天、維持者毗濕奴和破壞者濕婆所構成,每個神至少有一個妻子或配偶。梵天的配偶是辯才天女娑羅室伐底。毗濕奴的妻子是吉祥天女。濕婆的第一個妻子是薩蒂,她後來自殺而死。她是第一個投身祭火的女子,因此是寡婦自焚殉夫陋習的始作俑者。由於跟從她在神話中的榜樣,多個世紀以來,有數以千計的印度教寡婦在丈夫火葬時自殺殉夫,但如今這種行動已屬非法了。濕婆還有另一妻子,她擁有幾個名字和頭銜。在善的化身方面,她是帕爾瓦蒂(雪山神女)、烏瑪、歌里和金色女神。她若化身成杜爾伽(難近母)或伽里(時母),就是個兇惡的女神了。
29.印度教徒對梵天有什麼看法?(可與使徒行傳17:22-31作一比較。)
29 梵天雖是印度教神話的中心人物,在印度教徒的崇拜方面卻並不居於重要地位。即使他被稱為創造者,奉獻給他的廟宇並不多。然而,印度教神話把創造物質宇宙之功歸於最高的主宰、源頭或本質——稱為梵,以奧姆或阿姆等神聖音節作為標記。三合一神中的三位成員都是「實存者」的一部分,其他諸神則被視為不同化身的顯現。於是,不論何神被奉為至高者,這位神就被視為包羅萬有。是故,印度教徒雖然公開敬奉無數神祇,但大多數信徒都認為只有一位真神,而這神能夠化成許多形體:男性、女性,甚至動物。因此印度教的學者敏於指出,印度教其實是一神崇拜而非多神崇拜。可是,後來吠陀思想卻捨棄了有一位至高者的觀念,代之以一個非人格化的神聖原則或實體。
30.毗濕奴有些什麼化身?
30 毗濕奴是太陽和宇宙的善神,是毗濕奴教信徒的崇拜中心。他有十個化身(化成半神半人),包括羅摩、克里希納(黑天)和佛陀。c另一個化身是毗濕奴納拉耶那,「以睡在盤蜷的蛇舍莎(或阿難達)身上的人形為代表。他浮在宇宙之海上,他的妻子吉祥天女坐在他腳下,梵天大神則從毗濕奴臍中所出的蓮花上升起。」——《世界信仰百科全書》。
31.濕婆是個怎樣的神?
31 濕婆通常也被稱為摩希莎(至高之主)和摩訶提婆(大神),是印度教的第二大神;對他所作的崇拜稱為濕婆教。他被描述為「一個偉大的苦行者,道行精深的瑜伽修士,遍體塗灰,頭披亂髮,在喜馬拉雅山上靜坐冥想。」他也以「好色淫蕩」著稱,因此「成為生殖能力的賦予者和創造萬物的至高主宰摩訶提婆。」(《世界信仰百科全書》)對濕婆的崇拜以崇奉林伽或男性生殖器為代表。——可參看第99頁的附圖。
32.(甲)時母女神以一些什麼形體顯現?(乙)一個英文字詞怎樣從她的崇拜得名?
32 像其他許多世界宗教一樣,印度教也有它的至高女神;她可以十分動人,也可以非常兇惡。在以較可愛的形體出現時,她以帕爾瓦蒂(雪山神女)或烏瑪為人所知。當以兇神姿態出現時,她便是所謂的難近母或時母,是個喜歡人以血為祭的嗜血女神。時母媽媽(黑色大地之母)被人奉為母神,同時是薩克蒂派(又稱性力派)的主神。她被描繪成赤裸上身,以屍體、蛇和頭骨為裝飾。在以往,稱為黑鏢客(thugi)的信徒以勒死的人作為祭牲獻給時母女神,英文的「謀財害命者」(thug)一詞即來自這個字。
印度教與恆河
33.印度教徒為什麼把恆河視為神聖?
33 我們若談到印度教的諸神,就無法不提及它那最神聖的河流——恆河。印度教的許多神話均直接與恆河——虔誠信徒稱之為恆伽媽媽(Ganga Ma)——有關。(可參看第123頁的地圖。)信徒在禱文中誦念恆河的108個不同名字。恆河為什麼受誠懇的印度教徒這麼崇敬呢?因為這條河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古代神話有密切關係。他們相信恆河從前是天上的銀河。它是怎會成為地上一條河的呢?
34.據印度教神話所載,恆河來源的解釋之一是什麼?
34 雖然解釋有若干差異,但大多數印度教徒都這樣說:摩訶耶伽尊者有6萬個兒子,都被毗濕奴化身的迦毗羅之火所殺。除非恆伽女神從天下凡潔淨他們,藉此為他們解除咒詛,不然他們的魂就會被貶落地獄。尊者的曾孫帕吉勒提懇求梵天准許神聖的恆伽下凡。一項記載繼續說:「恆伽答道:『我的水勢過於浩大,可能把大地的根基沖碎。』因此帕吉勒提在苦修千年之後,去見最大的苦行者濕婆神,說服他站在大地高處,在喜馬拉雅山的岩石和冰雪中。濕婆的頭上堆著亂髮,他讓恆伽從天上奔騰而下,進入他的鬈髮之中,鬈髮輕柔地吸收了那震撼大地的沖擊。恆伽於是成為細流,從山嶺流到地上的平原,給乾旱的大地帶來了水,使萬物得以滋生。」——《從海洋至天空》,希拉里(Edmund Hillary)爵士著。
35.毗濕奴信徒怎樣解釋恆河的存在?
35 毗濕奴信徒對恆河的開始有個稍為不同的說法。據古籍《毗濕奴往世書》所載,他們的說法是:
「恆河從這個地方[毗濕奴的聖座]流出,把所有的罪除淨。……她是從毗濕奴左足的大拇指湧出的。」
或者正如毗濕奴的信徒以梵文所說:「從毗濕奴與蓮花相若的足而生(Visnu-padabja-sambhuta)。」
36.印度教徒相信恆河具有什麼力量?
36 印度教徒相信恆河有力量去舒解、淨化、清潔和醫治信徒。《毗濕奴往世書》聲稱:
「諸聖人在河中沐浴,得以滌除罪惡;他們一心一意效忠於毗濕奴,終於獲得解脫。聖河被人聽到、想望、看見、觸摸、沐浴在其中或歌頌讚美,日復一日地洗滌世人。甚至居住在遠處的人……只要高呼『恆伽,恆伽,』就可以除淨在過去三世所犯的罪。」
《婆羅門達往世書》聲稱:
「那些虔誠地在恆河的純淨水流中沐浴一次的人,他們的部族就受到恆伽保護,免除千百次危險。世代累積的罪惡也被消除。只在恆河沐浴一次,就立刻可獲淨化。」
37,38.為什麼千百萬印度教徒紛紛前往恆河?
37 印度人蜂擁前往恆河從事禮拜或崇拜。他們獻上鮮花、誦念禱文,僧侶為他們用紅色或黃色的糊狀物在額上點個吉祥記號。他們於是涉水進入河中沐浴。雖然河水已被下水道污物、化學品和屍體嚴重污染,許多人仍喝下河水。可是,恆河如此富於屬靈的吸引力,以至千百萬印度人立志要在一生中至少在『聖河』裡沐浴一次,不論河水污染與否。
38 其他的人則把已逝親人的屍體在河畔焚化,把骨灰拋入河中。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保證死者的魂得享永福。那些因家貧付不起火葬費的人就把包裹好的屍體直接放入河中,讓其吸引掠食鳥或自行腐爛分解。至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除了我們已考慮過的一切之外,印度教對於死後的生命有什麼主張?
印度教與魂
39,40.印度教的一位評釋者怎樣論及魂?
39 《薄伽梵歌》回答了這個問題,說:
「正如附體的魂在這個身體上從幼年進至青年,然後老去,魂在身體死去時也同樣轉移到另一個軀體裡。」——第2章13節。
40 一個印度教徒評論這節經文說:「既然每個活的實體都是個別的魂,每個魂都隨時變換軀體,有時是孩童,有時是青年,有時是老人——雖然同一個魂在體內依舊不變。個別的魂最後以轉世的方式進入另一個軀體。既然人肯定來世會有另一個身體——不論是肉體抑或靈體,阿周那就沒有理由為死亡而哀哭了。」
41.據聖經所載,關於魂,有什麼重要差別是我們必須留意的?
41 值得留意的是,評論聲稱「每個活的實體都是個別的魂。」這句話與聖經在創世記2:7(《新世》)的說法是一致的:
「耶和華上帝著手以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的氣息吹進他的鼻孔裡,人便成為一個活的魂。」
可是,有一個重要差別我們要弄清楚:上帝將人造成一個具有各種機能和天賦的活魂,抑或人有個魂可以離開身體的機能而獨立生存?人是個魂?抑或他有個魂?以下所引述的話清楚表明印度教的觀念。
42.關於魂是什麼,印度教和聖經的了解如何不同?
42 《薄伽梵歌》的第2章第17節聲稱:
「瀰漫著整個軀體的東西是不能毀滅的。誰也不能毀滅那不滅的魂。」
該書接著解釋這節經文說:
「每個軀體都含有個別的魂,魂存在的跡象可以從個別的意識方面領悟得到。」
是故,雖然聖經聲稱人就是個魂,印度教的教義卻說人有一個魂。兩者的意思截然不同,從而深深影響到兩種觀點所產生的教義。——利未記24:17,18。
43.(甲)靈魂不死的主張起源如何?(乙)這個主張產生了什麼後果?
43 歸根究柢來說,靈魂不死的主張出自古代巴比倫那有如一池死水的宗教知識。這種主張順理成章地導致『人死後仍然生存』的見解。在許多宗教裡我們均見到這個主張的各種形式,例如轉世投胎、天堂、地獄、煉獄、靈薄獄等。在印度教徒看來,天堂和地獄是靈魂在下次轉世投胎之前的居間等待地方。印度教的地獄觀念尤其令人感興趣。
印度教的地獄主張
44.我們怎麼知道印度教主張有一個令人在其中受苦的地獄存在?
44 《薄伽梵歌》中有一節說:
「者那丹納啊,家庭法則一旦蕩然無存,人就必然住在地獄裡了。」——I.44,《哈佛東方叢書》,第38卷,1952年。
一項注釋說:「生時犯了重罪的人,死後要在地獄遭受種種刑罰。」不過,它與基督教國的地獄永火之說稍有不同,那便是:「這種刑罰……不是永遠的。」那末,印度教的地獄究竟是什麼?
45.有人怎樣描繪印度教的地獄苦刑?
45 以下是關於罪人的命運的一段描述,摘自《摩干達耶往世書》:
「閻摩[死神]的密使迅速用可怖的繩索套住他,把他拖到南方去,他不斷受到鞭打而戰慄。然後他被閻摩的密使拉著,發出可怕的喊聲,經過觸目皆是的俱舍[植物]、荊棘、蟻丘、木栓和石頭的地域,四處發出火焰,布滿陷坑,太陽酷熱如焚。罪人被可怕的密使拉著,被數以百計的胡狼所咬,通往閻摩宮殿的路實在恐怖極了。……
他的身體被焚時感到灼熱不堪;身體被毆打或割切時感到極大痛苦。
他的身體就此毀去,他即使進入另一軀體,仍為了自己的惡行而永遠受苦。……
為了洗淨罪孽,他又被帶到另一個類似的地獄去。通過了所有地獄之後,罪人投生為動物。他會相繼成為蠕蟲、昆蟲、蒼蠅、掠食獸、蝨子、大象、樹木、馬、牛等,度過其他種種罪惡和痛苦的生活,然後轉世為人,但生來就是駝子或樣貌醜陋的人、侏儒或旃陀羅賤民。」
46,47.關於死者的情況,聖經怎樣說?我們可以獲得什麼結論?
46 關於死者的情況,試比較一下聖經的說法:
「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希伯來文希屋爾]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5,6,10。
47 當然,如果像聖經所說,人並沒有一個魂,他本身就是個魂,人死後自然不會再有知覺地存在。人死後既不會享福,也不會受苦。「身後」一切不合理的糾葛都消失了。d
印度教的敵手
48,49.(甲)我們獲知印度教有些什麼主張?(乙)為什麼有些人對印度教的正確性發生疑問?(丙)誰起來對印度教的想法提出挑戰?
48 由於篇幅所限,以上對印度教所作的檢討相當簡略。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個基於一神信仰的多神教——相信以奧姆或阿姆音節為象徵的至高主宰、源頭或本質,而這位神有許多化身或面目。印度教也主張以寬容待人和鼓勵人善待動物。
49 另一方面,印度教的若干教義,例如「業」報和不公平的階級制度、偶像崇拜、神話中的矛盾,令有思想的人對這個宗教的正確性不禁提出質疑。公元前560年左右,在印度東北部就興起了這樣的一位質疑者。他便是悉達多·喬答摩(Siddhārtha Gautama, 即釋迦牟尼)。正如我們會在下一章加以解釋,他所創立的新宗教在印度並不流行,但在別處卻十分成功。這個新宗教便是佛教。
[腳注]
a 印度教(Hinduism)這個名稱是歐洲人所創的。
b 梵文中的「魂」(soul)一詞時常譯自「我」(ātma或ātman)一字,但「靈」是個較準確的翻譯。——可參看《印度教詞典——它的神話、民間傳說和發展,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500年》,第31頁;及題名為《戰勝死亡——你做得到嗎?》的冊子(英文),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1986年出版。
c 第十個和最後的化身是伽爾吉化身,「他被描述為一個騎著高大白馬的俊美青年,佩著流星般的劍,大張撻伐,殺人如麻。」「他的來臨會在地上重建正義,恢復一個清白純潔的時代。」——《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詞典》。——可參閱啟示錄19:11-16。
d 聖經所主張的死者復活與靈魂不死的道理全無關係。請讀第10章。
[第100,101頁的附欄或圖片]
錫克教——提倡變革的宗教
錫克教以三劍一環為教徽,這個宗教擁有超過1,700萬信徒,大多數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錫克教的金廟位於錫克教聖城阿姆利則一個人工湖的中央。由於錫克教徒裹著藍、白或黑色的頭巾,所以很易認出他們。這是他們宗教規條的一個基本部分,留長頭髮亦然。
錫克(sikh)一詞的印地文意思是「門徒」。錫克教徒是該教的創立者那納克(Nānak)的門徒。他們謹守遵行十個古魯或祖師(那納克及九個繼承人)的教訓,這些教訓載於錫克教聖書(Guru Granth Sahib)之中。錫克教創始於16世紀初期,當時那納克祖師決心採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專長而設立一個聯合的宗教。
那納克所傳的道理可以一言蔽之:「既然只有一位神,他就是我們的父;因此我們都是弟兄。」像回教一樣,錫克教相信只有一位神,並禁止人使用偶像。(詩篇115:4-9;馬太福音23:8,9)他們跟從印度教的傳統,相信靈魂不死、轉世投生和業。錫克教的崇拜地方稱為謁師所(gurdwara)。——可參看詩篇103:12,13;使徒行傳24:15。
那納克所訂的重大誡命之一是:「要常常記住神,反覆誦念他的名。」神被稱為「真實者」,但卻沒有名字。(詩篇83:16-18)另一條誡命是,「要將你所得的與不幸的人分享。」由於這緣故,每個錫克教神廟都設有免費食堂(langar),各種各色的人均可以免費進食。廟中甚至設有免費房間給旅客度宿。——雅各書2:14-17。
最後一位祖師,哥賓德·辛格(Gobind Singh, 1666-1708),創立了一個稱為卡爾沙(Khalsa)教團的錫克教兄弟會。他們實行所謂5K主義,那便是:卡斯(kesh),不剪髮,象徵靈性長進;卡加(kangha),髮裡藏梳,象徵秩序和管教;卡班(kirpan),佩劍,象徵尊嚴、勇敢和自我犧牲;卡拉(karai),鋼手鐲,象徵與神團結;卡克(kachh),短衫至膝,暗示端莊及象徵道德規限。——可參閱《世界信仰百科全書》,第269頁。
[圖片]
印度旁遮普阿姆利則錫克教的金廟
[圖片]
藍色頭巾表示頭腦寬廣如天,偏見沒有立足之地
白色頭巾意味到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過著堪作模範的生活
黑色頭巾記念英國人在1919年迫害錫克教徒
其他顏色則視乎各人品味而定
[圖片]
在紀念儀式中,錫克教僧侶敘述神聖武器的歷史
[第104頁的附欄或圖片]
耆那教——捨己與非暴力主義
以古印度卐字為表號的耆那教建立於公元前第六世紀,創立者是富有的印度王子若提子·筏馱摩那(Nata-putta Vardhamāna)。他更以筏馱摩那大雄(Vardhamana Mahāvīra, 其實是個頭銜,意思是「偉人」或「大英雄」)之名為人所知。他捨棄榮華,去過捨己和苦行的生活。他赤身出外,尋求知識,「走遍印度中部的村落和平原,尋求關於生、死和轉世循環的解脫之方。」(《人類的宗教》,諾斯著)他相信惟獨藉著極端捨己、嚴格自律和厲行不殺之戒,不虐待任何生物,魂才可以得救。他實行不傷不殺主義達到極端的地步,甚至帶著軟掃帚輕輕掃走路上的任何昆蟲。他尊重生命同時也為了使自己的魂保持純潔和忠貞。
今日他的信徒為了努力增加善業,也同樣過著捨己和尊重其他所有受造物的生活。我們在此再次看到靈魂不死的信仰對人的生活有多大影響。
耆那教的信徒今日尚不及400萬,大多數住在印度的孟買和古吉拉特地區。
[圖片]
耆那教徒在印度的卡納塔克57呎高的聖哥瑪他維拉神像足下崇拜
[第106,107頁的附欄或圖片]
印度教詞語簡介
不害(ahimsa,梵文ahinsa)——非暴力;不傷不殺任何生物。印度教徒素食和尊重動物便以此為根據
靈修院(ashram)——廟宇或古魯(精神導師)授徒之處
我(ātman)——意思是靈;與不死有關。常被誤譯為魂。參看「命」(jīva)條
化身(avatar)——印度教神祇的顯現或化成肉身
守貞專奉(bhakti)——效忠於一位神而藉此得救
炳地(bindi)——已婚婦人畫在額上的紅印
婆羅門(Brahman)——僧侶,階級制度的最高層;最高的實體也以此為名。可參看第116頁
法(達摩)(dharma)——萬物的最高律法;決定行為善惡的準則
加特(ghat)——河畔的梯級或平台
古魯(guru)——教師或精神導師
哈利珍(Harijan)——不可接觸階級的成員;意即「上帝的子女」,是甘地所賜的嘉名
濟帕(japa)——以反覆誦念神名作禮拜;用108粒念珠計算次數
命(jīva或prān, prāni)——個人的魂或本體
業(Karma)——人的行為可在來生轉世時產生有利或不利後果的原則
剎帝利(Kshatriya)——專業人士、統治階級和武士,階級制度的第二層
師尊(mahant)——聖人或老師
大聖(mahatma)——印度教聖人,由摩訶(maha, 高或偉大)和我(ātman,「靈」)二詞組成
曼怛羅(mantra)——神聖套語,據稱具有魔力,用作入教宣號及在禱告和念咒中反覆誦念
幻(maya)——世界是虛幻的
解脫(moksha 或 mukti)——從周而復始的輪迴獲得釋放;魂的歷程結束,也稱為涅槃(Nirvana),意即人與至高的個體——梵——合一
奧姆(OM)、阿姆(AUM)——代表梵的字詞象徵;字的發音被認為具有神祕的顫動;用作神聖的曼怛羅套語。
大我(paramatman)——宇宙最高之靈或梵
禮拜(puja)——崇拜
薩圖(sadhu)——聖人;苦行者或瑜伽信奉者
輪迴(samsara)——永恆不滅的魂的轉世
薩克蒂(Shakti)——神的妻子或女性權力,特別是指濕婆的配偶而言
祖靈祭(sraddha)——祭祖的重要儀式,有助於使死者的魂獲得解脫
首陀羅(Sudra)——勞工,四個主要階級中最低的一層
斯瓦米(swami)——教師或高級精神導師
吉祥記(tilak)——畫在額上的記號,象徵人的一切活動保留在主的記憶之中
三相神(Trimurti)——由印度教的梵天、毗濕奴、濕婆組成的三合一神
奧義書(Upanishads)——印度教的早期聖詠。亦稱為吠檀多,是吠陀經的最終部分
吠舍(Vaisya)——商人和農人階級;階級制度中的第三層
吠陀經(Vedas)——印度教最早的聖詠
瑜伽(Yoga)——源自「瑜」(yuj)這個字根,意思是連合或同負一軛;目的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控制呼吸和身體姿勢助人訓練冥思著稱。印度教承認至少有四種主要的瑜伽或道路。可參看第110頁。
[圖片]
左起:印度教師尊;薩圖站著冥思;來自尼泊爾的古魯
[第110頁的附欄]
獲致解脫的四種方法
印度教提供至少四種方法去獲致魂的解脫。這些解脫方法稱為瑜伽或道(margas)。
1.業瑜伽(Karma Yoga)——「業瑜伽(行動之道)是行動的訓練。基本上說來,業道意味到按照人的生活處境來行法(dharma)。人人都要履行若干責任,例如禁戒殺生、禁戒酒肉,但個別的人所要作的特殊道法則視乎那人屬於什麼階級和居於什麼地位而定。」——《亞洲各大宗教》。
這種瑜伽嚴格地在階級的範圍內施行。為了保持階級的純淨,人不可與不同階級的人通婚或進食;人屬於什麼階級則視乎人在前生所作的業而定。因此人並不把自己屬於某個階級視為不公平,而是將其視作前生的遺產。印度教的哲學並不把所有男女視為完全平等。相反,人憑著階級、性別、甚至膚色而劃分。通常人的膚色越淺,便屬於越高的階級。
2.智瑜伽(Jnana Yoga)——「智瑜伽或知識之道是知識的訓練。行動之道——業道——為生活的每個場合均制定人所負的責任,但智瑜伽只是提供一種哲學上和心理學上的方法去認識自我和宇宙。是什麼而非做什麼乃是智道的要訣。[楷書自排。]最重要的是,此法使實行者在今生就能獲致解脫。」(《亞洲各大宗教》)它包括內省瑜伽、遺世隱遁以及實行禁慾。這種瑜伽是自律和捨己的表現。
3.守貞專奉瑜伽(Bhakti Yoga)——「今日印度教傳統中最流行的形式。這便是虔敬之道——守貞專奉之道。與業道不同,……這是一種較容易和較自然的方法,任何階級、性別、年齡的人都可以實行。……[它]容許人的感情和慾望自然流露而不必受瑜伽式的禁慾主義所克制。……[它]只要求人專一敬奉神靈而已。」按照傳統,可以敬奉的神明有3億3000萬之多。據這項傳統所稱,認識了便自然會愛。事實上,守貞專奉意味到「在感情上親近一位自己所選的神。」——《亞洲各大宗教》。
4.王瑜伽(Raja Yoga)——此法要擺出「特殊姿勢,包括呼吸方法和有韻律地反覆作正確的思想程式」。(《人類的宗教》)它包括八個步驟。
[第113頁的附欄或圖片]
聖雄甘地與階級制度
「非暴力是我的信仰的第一項目,也是我的教條的最後項目。」——聖雄甘地,1922年3月23日。
聖雄甘地以非暴力領導國人,幫助印度脫離英國獨立(在1947年獲准)而舉世知名,他同時展開運動去改善千百萬印度同胞的際遇。正如印度的雷吉(M.P. Rege)教授解釋:「他提倡不害(非暴力),奉之為基本的道德標準。據他解釋,這便是對每個人的尊嚴和幸福懷有適當的關注。每逢印度教的經典與不害有所抵觸,他便加以拒絕。他力圖廢除『不可接觸』的陋習和分層的階級制度,並且主張婦女在生活各方面均居於平等地位。」
甘地對不可接觸賤民的際遇有什麼看法呢?1933年5月2日,甘地在致尼赫魯的一封信中寫道:「哈利珍運動太龐大了,僅憑知識分子的努力是不夠的。世上最糟的事莫過於此。但我不能離開宗教,我還是屬於印度教。如果印度教使我失望,我的一生就成為沉重的負擔了。我通過印度教去愛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其他信仰。……可是我無法容忍『不可接觸』的制度。」——《甘地精華》。
[圖片]
聖雄甘地(1869-1948),備受敬重的印度教領袖兼非暴力主義導師
[第116,117頁的附欄或圖片]
印度教——若干男女神祇
阿底提(Aditi)——諸神之母;天后;無限無縛
阿耆尼(Agni)——火神
梵天(Brahma)——創造之神,宇宙中的創造本原。三相神(三合一神)的成員之一
梵(Brahman或Brahm)——至高者,宇宙中無所不在的實體,以奧姆(OM)或阿姆(AUM)這個音韻來代表。(參閱以上表號。)同時稱為「我」或靈(Atman)。有些印度教徒把梵視為非人物的神聖本原或最高的實體
佛陀(Buddha)——喬答摩,即釋迦牟尼,佛教創立者;印度教徒視之為毗濕奴化身
難近母(Durga)——濕婆之妻薩克蒂,兼以時母身分顯現
伽涅沙(Ganesa)——象頭神,濕婆之子,障礙之主,好運之神。亦稱為簡納帕蒂(Ganapati)或伽珍南那(Gajanana)
恆伽(Ganga)——恆河女神,濕婆妻子之一兼恆河化身
哈奴曼(Hanuman)——猴神,羅摩的忠心信徒
喜馬拉雅(Himalaya)——雪的住處,雪山神女帕爾瓦蒂之父
時母(Kali)——濕婆的黑色配偶(薩克蒂)兼嗜血的毀滅女神。神像許多時口中伸出一條巨大的紅舌頭
克里希納(Krishna)——好玩的毗濕奴第八化身,也是《薄伽梵歌》中的神。他的愛人是擠牛奶女郎
吉祥天女(Lakshmi)——美神和好運女神;毗濕奴之妻
摩納娑(Manasa)——女蛇神
摩奴(Manu)——人類之祖;曾由大魚拯救渡過洪水之災
密多羅(Mitra)——光之神。羅馬人稱之為密特拉
難底(Nandi)——公牛,濕婆的坐騎或交通工具
那吒羅闍(Nataraja)——作跳舞狀的濕婆化身,有火環圍體
雪山神女(Parvati, 帕爾瓦蒂或Uma, 烏瑪)——濕婆的女神妻子。有時以難近母或時母女神的形態出現
生主(Prajapati)——宇宙創造者,眾生之主,諸神、鬼魔和眾生之父。後來稱為梵天
原人(Purusha)——宇宙人。四個主要階級是從他身體造出來的
羅陀(Radha)——克里希納的配偶
羅摩(Rama, Ramachandra)——毗濕奴的第七化身。稱為《羅摩衍那》(Ramayana)的史詩敘述羅摩及其妻悉多(Sita)的故事
娑羅室伐底(Saraswati)——辯才天女兼創造之神梵天的配偶
娑斯蒂(Shashti)——分娩時保護母嬰的女神
濕婆(Siva)——生殖、死亡和毀滅之神;三相神的成員之一。以三叉和男性生殖器為象徵
蘇摩(Soma)——男神和一種藥名;長生不老藥
毗濕奴(Vishnu)——保全生命之神;三相神中的第三位成員
[鳴謝]
(資料來自《圖解神話學百科全書》)
[圖片]
左上起,順時針方向:那吒羅闍(起舞的濕婆),娑羅室伐底,克里希納,難近母(時母)
[第120頁的附欄]
印度教的洪水傳說
「他們在早晨預備水給摩奴[人類之祖兼第一位立法者]洗濯。……當他洗濯之際,一條魚[毗濕奴化身為麻蹉(Matsya)]跳入他的手裡。
小魚口吐人言對他說,『你飼育我,我必定會拯救你!』『你拯救我逃過什麼呢?』『一場洪水將會來臨,沖走一切生物:我會拯救你逃過災劫!』『我怎樣飼育你呢?』」
魚於是告訴摩奴怎樣照顧牠。「牠接著說,『在某一年洪水將會來臨。你要聽從我(的忠告),預備一艘船;洪水來時你要進入船裡,我就會拯救你脫險。』」
摩奴聽從魚的命令,洪水泛濫時魚把船拖到「北方的山上。魚說,『我已經救了你。你去把船繫在樹上;不要讓水把你沖走,你要留在山上。水退時你就可以下到平地去。』」——《梵書》;可與創世記6:9-8:22作一比較。
[第123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奔流1,500哩(2,400公里),直至加爾各答和孟加拉的三角洲
印度
加爾各答
恆河
[圖片]
恆伽媽媽在濕婆的頭上經過他的頭髮流下
虔誠的印度教徒在瓦拉納西(貝拿勒斯)的河畔梯級上以恆河的水沐浴
[第96頁的圖片]
伽涅沙——濕婆和雪山神女帕爾瓦蒂的兒子,印度教象頭神兼好運之神
[第99頁的圖片]
林伽,印度教徒所崇敬的男性生殖器像。濕婆(生育之神)在一個林伽裡面,有四個頭環繞著另一個林伽
[第108頁的圖片]
耆那教女尼佩戴口罩以防昆蟲飛入口內而殺生
[第115頁的圖片]
蛇的崇拜,主要在孟加拉流行。女蛇神摩納娑
[第118頁的圖片]
毗濕奴與妻子吉祥天女在盤蛇阿難達(Ananta)之上,四頭的梵天則坐在從毗濕奴臍中生出的蓮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