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因子與你
新生嬰兒安睡在母親的懷裡,做父親的看見孩子便喜上心頭,他以孩子為豪。產母在產房中度過了漫長的一晚,但現在一切都已成為過去。醫生前來檢驗母嬰二人,並且向大家祝賀。他說,「還有一件事,只不過是個例行注射而已。」
母親的血屬於Rh陰性,但化驗顯示,嬰兒的血則屬於Rh陽性,因此,母親需要接受防疫注射。「這種注射很平常,但作用很大,疫苗是由人體內的抗體提煉而成的,」醫生說,「它可以防止你日後在妊娠時引起併發症。」
雖然醫生認為這種注射很平常,但一提到打針,以及可能引起「併發症」,這足以使父母深感憂慮,滿腹疑團。這項注射究竟有什麼作用呢?是必需的嗎?父母若拒絕接受這項注射會有什麼後果?對於基督徒來說,事情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鑑於聖經說,要『禁戒血』,既然疫苗含有人血中的抗體,那麼,基督徒能夠懷著清白的良心接受這種注射嗎?——使徒行傳15:20,29。
獼因子問題的由來
數十年前,科學家發現人血包含許多因子,或稱抗原,這些抗原使各人的血都與別不同。後來他們又發現,若把一個人的血輸進另一個人的體內而把彼此的血液混和,那麼紅血球中的兩種抗原系統便會產生衝突,因而引發許多健康問題。這兩種抗原系統中的一種稱為「ABO」;另一種則稱為「Rh」。就讓我們簡略地了解一下有關Rh系統,這有助我們看出這對父母的憂慮所在,並且找出這些重要問題的答案,你也許對這些問題同樣感到興趣。
在1939年,一組醫生向外界公布一宗令人費解的個案:一名25歲婦人在第二度懷孕時,胎兒不幸夭亡。婦人生下死嬰後便接受輸血,她對所接受的血液產生強烈反應,即使這些血是來自她丈夫的,而丈夫的血液從ABO抗原方面來看是相容的。後來醫生推斷,這必定是某種來自她頭一胎的不明因子與她的血混合起來,結果使她的血變得「過敏」,導致與她丈夫的血產生反應,以及使第二個孩子夭折。
醫學家後來通過實驗把這種不明的因子辨明出來,由於這些實驗是用獼猴(英文是rhesus)進行的,故稱「獼因子」或「Rh因子」。在1960年代期間,這種血因子引起了醫學界極大的關注,因為這種因子正是一種常見,但後果非常嚴重的兒科病症(胎兒成紅細胞增多症)的成因。隨著醫學家研究有關獼因子及有關病症,一個在醫學方面神祕莫測的謎得以解開。
獼因子,遺傳學和病孩
倘若新生嬰兒患上重病甚或夭折,大多數人都會為此感到悲痛。單是看見一個嬰孩抱病或受折磨,已足以令許多人難過不堪,對醫生來說,情況也一樣。然而,使醫學家對這種使嬰兒致命的獼因子深感關注的還有兩個原因。
原因之一是,醫生留意到這種疾病的一種模式,並且了解到獼因子怎樣導致孩子患病和死亡。獼因子存在於百分之85至95的人——包括男女在內——的紅血球中,這些人可以稱為「Rh陽性」。另外百分之5至15的人的血由於不含獼因子,因此,他們被鑑別為「Rh陰性」。倘若一個Rh陰性的人的血與一個Rh陽性的人的血混合起來的話,前者便會產生一些分子,稱為抗體,以消滅Rh陽性的血液。
其實這是身體免疫系統中一種普通、正常的反應,目的是消滅外來的侵略者。但倘若一個帶Rh陽性的父親把血型遺傳給帶Rh陰性的母親體內的胎兒,難題便產生了。然而,假若胎盤的情況一切正常,使胎兒的血與母親的血互相分隔開的話,這本來不會有問題的。(請比較詩篇139:13。)但由於我們的身體是不完美的,因此,嬰兒也許會有少量血液滲漏出來,而與母親的血混合起來。有時這個情形也許是由於若干醫療程序所引致的,例如羊膜穿刺術(從包圍胎兒的液體中抽取樣本)。此外,也許是嬰兒在出生時,他的血和母親的血攙和起來。不論起因是什麼,母親的血由於變得過敏,以致產生抗體來,好對抗Rh陽性的血液。
請想想接著產生的難題:母親一旦形成這些抗體,所有日後孕育的胎兒都會受到威脅,倘若胎兒都承受了父親Rh陽性血型的話。因為母親現在體內有Rh陽性血液的抗體。
由此可見,有些抗體是可以正常地穿過胎盤的。這是個好現象,因為通過母親,所有嬰兒出生時都可以至若干程度獲致一種暫時性的天然免疫能力。然而,由於母親染上獼因子病症致令血液變得過敏,因而促使體內的獼因子抗體穿越胎盤而攻擊嬰兒Rh陽性的血。首生的嬰兒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但接著成孕的胎兒則較易受到威脅。這使新生嬰兒患上新生兒溶血病(情況嚴重則可導致胎兒患成紅細胞增多症)。
處理這種疾病有幾個方法,但成效卻頗為有限,正如我們接著會留意到這點。現在讓我們把焦點集中在有關問題的其中一個醫學層面之上——可行的預防方法。
預防方面的突破
也許你會記得,醫生對這種疾病這麼關注的原因有兩個。首先,醫學界對這種疾病的機制已有相當認識。那麼,第二個原因又是什麼呢?
這個原因在1968年出現。儘管醫學家經過了多年的研究,以及努力不懈地治療這些病重的嬰兒,可惜卻事倍功半。但他們終於發展出一種免疫方法,得以有效地預防「Rh嬰兒」的問題。這的確是個好消息。但這種免疫方法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要記得,由於第一個帶Rh陽性的嬰兒的血「滲」進Rh陰性母親的血流裡,以致令母親產生抗體,獼因子難題(對第二個以及接著的Rh陽性的嬰兒來說)遂因而產生。因此,究竟我們能否趁嬰兒的紅血球尚未使母親的血變得過敏之前,便將其從母體的血液循環中截住,然後加以清除呢?
方法就是替母親進行防疫注射,這種注射稱為Rh免疫球蛋白(Rh immune globulin),或稱RhIG, 有些國家則以藥物的商標命名,例如RhoGAM以及Rhesonativ。疫苗含有抵抗Rh陽性抗原的抗體。這種疫苗的運作過程十分複雜,甚至醫學家對此仍然不太明瞭。但基本來說,這種疫苗看來能夠發揮以下作用:
一位Rh陰性的母親若看來可能接觸到Rh陽性的血,例如她生下一個Rh陽性的嬰兒,醫生便會替這個母親注射RhIG。這些抗體會迅速攻擊從嬰兒體內滲漏出來的Rh陽性紅血球,並且在它們還未使母親的血變得過敏之前便將其破壞。這有效地消除對下一個胎兒的危險,因為母體並沒有產生任何抵抗Rh陽性血球的抗體。醫生留意到這個方法的最大優點在於它有助預防獼因子疾病,而非疾病形成時才試圖加以醫治。
這個理論聽來不錯,但行得通嗎?顯然行得通。單在美國,Rh新生兒溶血病的出現率在1970年代期間便下降了百分之65。雖然這個成果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但百分之60至70的下降率則要歸功於RhIG。在加拿大的一個省裡,死於Rh新生兒溶血病的嬰兒從1964年的29宗減至1974至1975年期間的1宗。醫學界看出這種預防方法可說是「小小預防,療效大大」。鑑於這個基本的背景,讓我們考慮一下關於獼因子疾病的一些具體問題。
我在懷孕期間患上獼因子疾病的機會有多大?
父母二人的Rh血型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驗血測試鑑別出來;統計顯示,大約每7宗婚姻便有1宗是由一個Rh陰性的女子與一個Rh陽性的男子結合的。父親在各方面的遺傳組合可以把獼因子疾病的出現率減至大約百分之10。a
然而,這僅是個總體人口的統計而已。倘若你是個Rh陰性的女子,卻嫁給一個Rh陽性的男子,你得著一個Rh陽性嬰兒的機會率其實是百分之50或百分之100,這完全在乎你丈夫整體的遺傳組合是怎樣而定。b(沒有任何肯確的方法可以鑑定丈夫的遺傳組合如何,正如沒有直截了當的方法去鑑定胎兒是否屬於Rh陽性一樣。)
母親若屬於Rh陰性,但胎兒卻屬於Rh陽性的話,那麼,在她以後的每次懷孕中,她的血變得過敏的機會是百分之16,因此以後的胎兒也會受到威脅。當然,這僅是個平均數字而已。除非母親以往曾接受過輸血,或通過其他途徑接受過血,否則,她所生的第一個孩子不會患上獼因子疾病。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關於以後的孩子是否會受影響其實是無法確定的。一個婦人也許生下第一個Rh陽性孩子後變得過敏。但另一個婦人則可能生下五個或更多個Rh陽性孩子,卻完全沒有過敏的情況出現。母親一旦變得過敏,接著的Rh陽性胎兒的死亡率是百分之30,而這個數字不會因懷孕期相隔多久而改變。因此,這個問題絕不是一件小事。
實驗室試驗能否顯示,我那成長中的胎兒是否正受到威脅?
至若干程度是能夠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她血中的抗體水平是可以檢驗出來的,由此可知她是否正產生抗體去對抗嬰兒的血。在另一方面,羊膜穿刺術也可以顯示,嬰兒的血是否正受到破壞,以及嬰兒是否有生命危險。然而,羊膜穿刺術有時也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因此,人若接受這項醫學程序,就應當十分謹慎才行。
RhIG注射會產生副作用嗎?
關於孕婦是否可以接受這種注射,醫學界方面仍然眾說紛紜,因為這種注射有可能威脅到成長中胎兒的免疫能力。然而,大多數專家卻認為,這種注射並不會影響到母親和成長中胎兒的免疫能力。
據醫生認為,我應當多久接受這種注射一次?
據權威人士認為,一個Rh陰性的婦人無論通過什麼途徑而讓Rh陽性的血進入自己的血液裡,她就應當立刻接受這種注射。醫生最近的建議則是,母親若生下一個Rh陽性的嬰兒,她在產後的72小時內應當接受這種注射。孕婦若接受過羊膜穿刺術或流產,同樣的建議也適用。
在另一方面,由於研究顯示,在正常的懷孕期間,嬰兒也許會有少量血液滲進母親的血流裡,因此有些醫生建議,孕婦應當在懷孕後第28個星期便接受這項注射,以免有機會變得過敏。在這個情況下,嬰兒一旦出生後,母親也應當再次接受這種注射。
嬰兒若患上獼因子疾病,有任何治療方法嗎?
有的。雖然新生兒溶血病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充分的證據表明,有些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治愈這種疾病而無需替嬰兒換血。關於新生兒溶血病,醫生最擔心的就是嬰兒體內形成一種稱為膽紅素的化學物,這是因紅血球破裂所引起的。這會導致黃疸病,在某些事例上,嬰兒的器官也會因而受損。(順帶一提,母嬰之間的血若出現ABO配合禁忌的情況,這也會造成較輕微的黃疸病。)
曾有多年的時間,醫生一旦發現嬰兒出現若干程度的黃疸病就認為必須為嬰兒換血,但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治療這種病還有幾種不同的選擇。提前分娩或剖腹產子手術、光線療法(藍光);藥物療法則有苯巴比妥魯米那、活性炭,以及其他療法均證明大有幫助,這大大減低了需要輸血的可能性。事實上,最近有些報告強調,替患有獼因子疾病的嬰兒進行換血不但毫無用處,反而對嬰兒造成若干危險。——請參看第26頁的附框。
但無論如何,在某些極端的事例上,醫生可能仍然堅持換血是惟一可行的治療方法。因此,有些父母認為較佳的做法就是乾脆接受預防注射,好避免獼因子疾病以及黃疸病等難題。
RhIG預防注射是用血製成的嗎?
是的。疫苗中的抗體是從人血提煉而成的,這些人對Rh因子已是免疫或有過敏反應。遺傳工程學方面的RhIG將會在稍後面世,這種防疫注射並不含血的成分。
基督徒可否懷著清白的良心接受RhIG注射嗎?
問題在於事情是否牽涉到濫用血。聖經明令禁止人吃血或以其他方式濫用血。(利未記17:11,12;使徒行傳15:28,29)既然RhIG是用血製成的,那麼,倘若一位基督徒婦人接受這種注射,她豈不是違反了聖經就有關血方面所下的禁令嗎?
本刊及其姊妹雜誌《守望台》對這個問題所作的評論都是首尾一貫的。c正如我們提及過,在所有的妊娠事件中,抗體會通過胎盤在母嬰之間往來。由於這緣故,有些基督徒遂認為,接受諸如RhIG一類含有抗體成分的防疫注射並沒有違反聖經的律則,因為這個過程跟身體正常的情況一樣。
關於接受RhIG與否,最後還是由每對基督徒夫婦憑良心自行作出決定。然而,倘若一位丈夫或妻子獲得醫學上的指示後而面對獼因子問題,卻決定拒絕接受注射的話,他們必須甘願接受將來有可能生下一個患有重病的孩子,而這種疾病本可以預防的。在這個情況下,他們也許甚至決定明智的途徑就是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因此,他們不會再生更多孩子,以免他們有可能要面對這個悲劇。對孩子的福利深表關注的基督徒父母在作出這個嚴肅的決定之前,應當慎重地權衡問題的各方面。
[腳注]
a 這個統計數字因不同的種族而異。以大多數白人而言,Rh陰性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15;美洲黑人,約百分之7至8;印歐人,百分之2左右;亞洲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差不多是零。——《輸血醫學評論》1988年9月刊,第130頁。
b 在這個情況下,有些婦人生下幾個孩子,而所有都屬於Rh陰性,因此母親的血並沒有變得過敏。但在其他事例上,倘若第一個孩子是Rh陽性的話,母親便會變得過敏。
c 請參看《守望台》1990年8月1日刊,第29-31頁;1979年7月15日刊,第31,32頁;以及《血可以怎樣拯救你的生命?》,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26頁的附欄]
膽紅素水平上升——輸血的理由嗎?
長久以來,醫生一直擔心嬰兒體內的膽紅素上升所導致的後果,因此,嬰兒體內的膽紅素一旦上升——尤其是每100毫升血液含有20毫克——醫生便會堅持要為嬰兒進行換血,「以免腦部受損」(核黃疸症)。他們有理由感到憂慮嗎?輸血是否真的必需?
安東尼·狄克遜醫生說:「據有關這類嬰兒——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18-51毫克膽紅素——的多項研究顯示,不論從短期抑或長期的角度來看,我們均無法檢驗出什麼結果來。」狄克遜醫生接著論及「二十恐懼:對20這個數字感到憂慮」。雖然人們未能證明一旦膽紅素上升至這個水平必需加以處理的做法有什麼好處,狄克遜醫生卻總結道:「難題十分明顯。嬰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一旦上升,醫生便會刻不容緩地加以處理,這是一種標準的做法。人不應當質疑標準的做法,除非證據表明這種做法是不當的,然而,任何試圖證明標準做法是不當的嘗試都是有違道德的!」——《加拿大家庭醫生》,1984年10月,第1981頁。
在另一方面,意大利一位醫學權威埃爾西利婭·加爾巴尼亞蒂醫生撰文論及膽紅素的保護角色,以及「血清膽紅素水平過低的潛伏危險」。(斜體自排。)(《兒科雜誌》,1990年3月,第380頁)瓊·霍奇曼在《西部醫學雜誌》中更進一步寫道:「換血並不能制止膽紅素損污腦部,即使嬰兒在換血後,膽紅素水平已下降;事實上,上述的實驗結果表明,換血反而會對嬰兒造成損害。」——1984年6月,第9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