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香港
《儆醒!》雜誌駐香港通訊員報導
1972年十一月,香港機場以紅氈鋪地,歡迎該年的第一百萬名遊客。這是歷年來首次達到在一年內有百萬人前來這個英國殖民地旅遊。
遊客們大多數從一日數十次的班機抵達啟德國際機場。其餘的則乘坐貨船或客船抵達,這些船隻泊在浮標或九龍半島尖端現代化的海運碼頭,一出閘門外便是遊客區。
輪船若在晚上抵埠,遊客可以望到海港兩岸輝煌閃耀、五光十色的霓虹廣告光管。他們也看到海面上許多像發光的蜈蚣般的東西穿梭往來。它們其實是渡海小輸。可是小輪窗上映出的燈光,當它們在海島與半島之間往來之際,在水面上反映出來彷彿明亮的百足一般。
最令人感興趣的東西
不少前來旅遊的外國人從未「見到」香港。怎會如此呢?
他們一抵達之後立刻由旅遊車直接送往旅遊區的酒店,將時間完全用來在同一地區忙著購物。因此他們所看到的任何東方色彩不外乎紀念品、面孔和中國書畫。但香港最令人感興趣的東西卻是香港人及其生活方式。
在香港一般工商業的繁榮外表後面隱藏著勤奮、自給、友善、有禮的中國人民。他們大多數是或先或後從中國大陸遷來的移民,或是在此定居的人所生的子女。較年長的一代帶來了濃厚的人情味和信賴同鄉的風氣。以前他們聚居於細小的鄉村,互相關心和交往,犯罪行為未之前聞。可是很不幸地,這種風氣已經改變了。
道德崩潰及其影響
十年前很少聽聞的性犯罪和暴行現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
在以前,屋主人通常會殷勤地邀請訪者入內喝杯茶。可是很可悲地,由於犯罪的激增以及與之俱來的互不信任,現在大多數人會先從防盜鐵閘或門孔外望,看明是熟人才延請入內。這裡的犯罪率雖然低於世上若干地方,不信任和恐懼卻差不多影響到每個在街上行走的人。
同時,由於現在的青年人能自己賺錢和任意而行,傳統的家庭聯繫也隨之喪失。年幼時家貧失學的父母往往為受過教育的兒女所輕視。中國人的家庭圈子因此亦不能避免其他地方所經歷的崩潰。
遊覽
遊客不必乘坐遊覽車才能遊覽香港。差不多每種交通工具,無論是渡海小輪、巴士或電車都由起點循著路線到達終點,再從終點回到起點。因此你可以隨便踏上一項交通工具去到終點,沿途瀏覽該地區,然後乘搭同一交通工具回到起點而不致迷路。
香港島上的電車從島上的一端去到另一端收費僅港幣二毫,約等於美金4仙。坐在雙層電車的樓上,你可以悠閒地欣賞當地的生活情形。你可以看到家庭主婦購物、輪船卸貨、人力車、海味店主舊式和新式的住宅。九龍半島的巴士路線大都以政府興建的廉租屋區為終點,在這些地區瀏覽一下可以幫助你了解到香港的建築只能向空發展。
那末,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一下香港又如何呢?在港島的太平山頂可以俯瞰這個殖民地的全部景色。但登山時卻有點驚心動魄,登山纜車的軌道在最傾斜之處是45°,據稱是世界最陡峭的軌道。
海港的風光十分迷人。觀察「艇家」生活的最佳方法是到水上一遊。這些結實的人大都以捕魚、殖蠔、或接載每日抵港的郵船卸下的貨物為生。可是,居住在水上的人已日漸減少,因為政府將他們逐漸徙置到陸上。這項措施正投合年輕一代的所好,因為他們可以尋得較有趣味、收入較多和較不費力的工作。
與大陸的關係
九龍半島後面的新界本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英國政府在1898年從中國租借得來,使殖民地的面積擴展至比紐約市稍大一點。
這裡的鄉村生活,在某些方面,幾百年來未有改變。現在仍然可見農民們在肩上擔著一條粗竹竿,竹竿兩端平衡地吊著兩個花灑桶的水用來灌園。他們以敏捷的身手同時灌溉兩畦菜!現時還有人使用東方拖拉機——水牛。
前年有三千多人獲准從中共前來這個殖民地。此外還有六千多人以各種偷渡方法進入英界,他們通常都獲准居留。
飲食和購物
任何食不厭精的人士都可以在香港大快朵頤。這裡的菜色無所不備。你可以從專長於地方風味的酒家嘗到各地的菜色。北京填鴻、教化雞、冬菰、西芹鮮魷、乾炸豆腐或炒鮮奶等僅是略舉一、二而已。
中國人十分慷慨,時常不惜傾囊款待賓客和朋友。他們習慣在酒家請客,因為認為家中的烹飪不夠好之故。其實大多數家庭主婦都精於烹調,而家庭氣氛也比酒家較為輕鬆。
在進餐的禮節上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禁忌。十至十二客人圍著圓桌而坐,每人各有自己的碗筷。上桌的菜擺在桌中央由賓客自取,他們用筷子夾一點與飯同吃。西方遊客若能嘗試運用筷子,所有人都會很高興。有些西方人以為用筷子無法將食物送入口中,勢非餓死不可;但他們若有點耐心學下去,不久便能將這種東方之叉運用自如了。
對宗教的態度
鑑於這裡有這麼多學校、醫院和社交俱樂部與教會有關,你也許以為基督教國操有很大影響。可是,大多數人僅是將宗教看作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而已。若有教會學校設於附近,學費也不貴,有些家庭便會樂於讓子女入教以期接受教育。再者,不少人上教堂僅因為「人去我去」而已。
各教會大為利用的一項工具是社交活動和各種經濟援助。他們向教友強烈地暗示,他們若脫離教會便會隨即失去各種物質利益如住宅、學校教育、福利、甚至葬地。因此教會其實是收買信徒。
在幫助學生對真正的上帝或他的道聖經養成信心方面,新、舊教均同樣失敗。反之,它們破壞了人們的信心。例如,基督新教學校所用的宗教課本說創世記的創造記載是神話,是一些才疏學淺而迷信的猶太人所寫的。他們認為執筆者對科學一無所知。
那末,佛教和祖先崇拜在香港的東方家庭裡是否居於重要地位呢?未必盡然。佛教徒和祖先崇拜者通常燒香拜祭祈求好運和發財。可是,這種崇拜僅是以自私的利益為出發點。年輕的一代已逐漸脫離此種傳統的崇拜,只有家中年長的一輩才謹守奉行。反之,他們利用時間去尋樂或賺錢。
為什麼宗教對香港人沒有很大吸引力呢?有一位觀察敏銳的漫畫家率直地解釋說:「香港是拜金主義的地方。」不錯,各種賺錢方法大行其道,無論是股市、賽馬、合法和非法的賭博莫不皆然。人們認為唯有黃金鈔票才真正安全可靠。一句中國俗諺將金錢與宗教的關係表露無遺,說:「錢可通神」,意即「金錢連神也可以收買。」
可是,香港也有不少人,大部分是青年人,看出盲目追求財富是空虛的,他們渴望獲得一些能持久和令人滿足的東西。(傳道書5:10;7:12)這些人接受香港差不多300個耶和華見證人的幫助去學習認識造物主和他的旨意。許多感興趣的人士在昨年八月八日至十二日參加耶和華見證人所舉行的「上帝的勝利」國際大會。這個大會在九龍的葛暈洪書院舉行,它同時吸引了數百個外國訪者前來認識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