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收入的夫婦——歷史悠久
理查德絕不難為情地穿上圍裙。他在廚房裡轉來轉去,清潔桌子,打掃地板,洗淨碟子——一副家務能手的模樣。「現在輪到我做清潔工作,」他解釋。「卡露趕著去睡幾個小時,因為今晚稍後她要上班工作。」a
理查德和卡露所過的是在今日許多地方已成慣例而絕不稀罕的生活方式:夫婦各有收入。在美國,出外工作的家庭主婦數目自1950年以來已增至三倍。據不久之前的估計,美國有五分之三的已婚夫婦各有自己的收入。若干國家如法國、澳洲、加拿大、比利時、瑞典和日本也有同樣的傾向。
當然,在所謂發展中的國家裡,讀者們也許納罕何以有人對這件事感覺如此興奮。因為,在那些地方,婦女一向已對家庭收入擔任重大角色。(參看第4頁。)可是,夫婦各有收入的家庭數目激增在西方是個奇異的現象。何以故呢?
「經濟的負擔」
男子單獨維持家計不但是西方的特有現象,而且是較新近的現象。《個人、婚姻與家庭》一書指出,在人類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婦女在供應家庭經濟需求方面與男子完全平等。」
聖經描述古代婦女在經濟上所作的貢獻。箴言31章敘述一個「才德的婦人」。她不但料理家務,而且能賺取收入。她的賺錢方法包括購置產業、耕種田地、縫製和售賣衣物等。(箴言31:16,24)聖經在使徒行傳18:2,3敘述一對名叫亞居拉和百基拉的夫婦一起從事同一的職業。聖經註釋者克拉克(Adam Clarke)評論說:「在希臘人、羅馬人和以色列人當中,婦女即使身居高位,也要親手從事各種職業以維持家計。」
多個世紀以來,男子和女子是經濟上分工合作的夥伴。可是,他們的工作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後來發生了工業革命,男子紛紛前往大城市的工廠找尋工作。家庭工業和農業於是發生了變化,男子們「離家出外工作——那些工作不需妻子或兒女參加。」結果如何?有人聲稱,婦女遂成為「經濟的負擔」。——《美國科學》月刊。
工業化帶來了若干程度的繁榮。西方諸國渡過了經濟不景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等階級(甚至較高級)的生活水準成了許多家庭所熱心追求的目標。由於當時薪酬較高,物價低廉和賒購容易,於是有些男子能夠為家人購置住宅、汽車——甚至種類多得驚人的許多新產品和電氣用品。
可是,隨著通貨膨脹開始惡化,中產階級的夢想對許多人說來已成為一個不易察覺的陷阱。早在1960年代初期,作家哈里斯(Marvin Harris)說,「父母們發現要維持中等階級的地位日益困難。」例如:1965年,在美國購買足夠一家人居住的新型住宅平均價格為2萬美元。但到1984年中期,價格已升至10萬美元左右!糧食和服裝費用同樣狂升。主婦們於是開始紛紛往職業市場求職。
『我們需要多點錢』
理查德和卡露(開頭敘述的夫婦)擁有一間相當舒適,但以美國的標準而言僅算過得去的住宅。可是他們也和其也許多夫婦一樣,自覺深受通脹所苦。卡露說:「我們只是需要多點錢來應付開銷。我了解到理查德除了現有的收入以外無法多賺點錢。因此我不得不去找一份全時工作。」不,驅使婦女進入職業市場的主要並不是婦女解放運動。當受到詢問何以兩人都要工作時,大多數夫婦會回答:『因為我們需要錢!』(參閱第5頁。)
有些婦女為了要離開家庭而深感不悅。一位婦人嘆息說,「在家庭以外工作等於把我凌遲處死。」可是也有人喜愛自己的職業。一位擔任家具櫥窗佈置的婦人說,「我愛好工作,我不是個典型的家庭主婦。」離婚率激增和寡居的陰影也是使許多婦女投身職業的因素。一位婦人說,「我若不工作就會感到不安。我在22歲時就失去第一位丈夫。……如今我心裡時常想道,倘若斯蒂芬死了或者和年輕女子離家出走,而我又沒有職業,處境就太可怕了。」
可是,以大多數夫婦而言,不願在經濟上負債乃是共同出外工作的因素。那麼,他們需要面對什麼挑戰和怎樣才能成功地加以應付呢?
[腳注]
a 「工作」一詞的意思是指家庭以外的受薪職業。
[第4頁的附欄]
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婦女
「東南亞婦女煮棕櫚糖。西非婦女釀造啤酒。墨西哥各地和其他地方的婦女製造陶器。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織布和縫製衣服。在多數文化中,婦女在當地市場出售剩餘的自種糧食。從各種活動所得的利潤通常歸於婦女本身所有。」——廷克(Irene Tinker)在《婦女與世界發展》一書中說。
例如,關於迦納南部和中部的艾肯(Akan)族人,作家安得烈(Rae André)寫道:「婦女栽種,男子收割;婦女在市場售賣貨品,男子往較遠的地方貿易。在傳統上,丈夫和妻子各自儲蓄和投資,從勞動或貿易所得的利益歸於本人所有。」
可是,舊的生活方式很快就因各國加速工業化而改變。原因何在?工業家所引進的不但是西方的科技,而且是西方的文化。典型的例子是,雖然農業是婦女的領域,但發展家們卻以新的耕作方法教導男子。工廠職業也同樣以男子為雇用對象。這一切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請考慮一下印尼。那裡的穀米脫殼工作一向是婦女擔任的。可是,在1970年代初期,該國輸入日本製的小型穀米脫殼機,以致剝奪了婦女的生計。
在瓜地馬拉的聖佩德羅市,主婦們從事織造,丈夫們從事耕作和貿易。作為經濟生產者的婦女們,正如埃勒爾斯(Bachrach Ehlers)博士說,感覺「十分自豪」。但突然之間,新型的織機出現市場。它們只有男子才能以所需的分期付款方式購買。因此婦女不再能夠控制織造業了;如今婦女們只能為工廠主人工作,賺取低微的工資。
在肯亞,有些婦女留在家中「只靠家庭所有的小塊田地養活自己和兒女,」因為她們的丈夫前往大城市尋找受薪職業。當她們終於和丈夫相會,住在高層的大廈時,據肯亞一位官員報導,她們認為「高層大廈除了作為自殺地方以外別無用處。」原因何在?他解釋,「肯亞人喜歡在地面上生活,喜歡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在印度,婦女在傳統上「地位低微」,因此優薪職業往往被認為不宜於婦女擔任。(甚至提倡婦女平等的甘地也有一次曾說,「兩性平等並不意味到在職業上平等。」)可是,據《印度現代婦女》一書評論,中等階級的在職婦女現時已有「提高物質享受的機會」。文化和宗教的禁忌因此要讓位給另一西方文化特色——物質主義。
很諷刺地,第三世界的婦女們發現自己工作得比前更加辛苦,但卻失去了曾經一度享有的經濟獨立或安全感。
[第5頁的附欄]
夫婦出外工作的原因
美國:以4萬1,000名婦女為對象的一項調查透露,百分之82的在職婦女聲稱她們這樣行是因為需錢應付當前的消費。
法國:該國「比西歐任何國家有更多婦女在家庭以外工作。」其中有百分之84「純粹為了經濟上的必需」而工作。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所作的調查透露,「從事全時工作的婦女們的丈夫通常比其他男子收入較少。在全時工作婦女的家庭中,男子們的中等收入為1萬8,240美元,唯獨靠男子賺錢養家的平均收入則為2萬2,273美元。」
印度:社會學家伯提(Zarina Bhatty)說:「婦女出外工作是不得已的,她們這樣行並非意味到要享有較大自由、經濟獨立或自我表現。」
[第5頁的圖片]
工業革命使男子離開農村前往工廠工作。有人認為婦女於是成為「經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