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8 12/8 18-21頁
  • 醫生重新評估不輸血手術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醫生重新評估不輸血手術
  • 警醒!199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為何要改用其他方法?
  • 眾說紛紜
  • 先進的醫療技術
  • 療效顯著
  • 不輸血療法的前景
  • 不輸血內外科療法日趨普及
    警醒!2000年
  • 不需輸血的大手術
    警醒!1975
  • 不輸血外科手術漸受認同
    警醒!1998年
  • 醫生應當強迫病人接受輸血嗎?
    警醒!1975
查看更多
警醒!1998年
《警》98 12/8 18-21頁

醫生重新評估不輸血手術

加拿大婦人珍妮特向兒子解釋她是怎樣染上愛滋病的。珍妮特的丈夫生前是個血友病患者,很可能因為曾接受輸血而染上愛滋病,結果珍妮特就從他身上感染了這種可怕的惡疾。這類噩夢般的經歷,不過是促使醫學界人士重新評估應否把輸血視為規範療法的原因之一。難怪,今年《紐約時報》曾一度大字標題說:「『不輸血』手術漸受認同」。

醫學界曾舉行過幾個會議,一致強調有數目日增的人對不輸血手術表示關注。在去年,這類討論不輸血療法的會議共舉行過四次;兩次在美國(波士頓和亞特蘭大),一次在加拿大(溫尼伯),另一次則在拉脫維亞(里加)。在拉脫維亞舉行的會議,更是個全東歐的國際性醫學會議。

人們採用輸血療法已經五十多年了。可是,為什麼在這四個會議當中,來自12個國家的1400多個醫學專業人士會像一份報紙的大字標題所說,預告不輸血手術會成為「明日的醫療主流」呢?在這些會議中,醫生究竟談到什麼新藥物、儀器和技術可供參考,使病人有更多選擇呢?

為何要改用其他方法?

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們無法確保血液供應的安全。舉個例,1998年1月31日,多倫多《環球郵報》談及加拿大在80年代發生的「不潔血液的慘劇」。報章報導說:「丙型肝炎是一種慢性、使人的肝功能日漸衰竭的疾病。這種病是沒藥可治的。……多達六萬個加拿大人很可能因為曾輸入這些不潔血液而感染病毒,換句話說,也許有多至1萬2000人會死於經輸血傳染的肝炎。」

較新的驗血方法已大大減少這種威脅,不過,法官霍勒斯·克雷沃在溫尼伯舉行的會議中說:「在加拿大,血液供應向來都不是絕對安全的,也永遠沒有這個可能。接受輸血的人要承擔風險,這是在所難免的。」此外,病人所輸入的血液單位越多,手術後感染疾病或出現嚴重反應的機會就越大。

在里加,巴黎莫薩醫院的讓-馬克·德比醫生總結時說:「我們這些當醫生的,實在該檢討一下自己一貫採用的治療方法。……輸血固然延續了許多病人的生命,卻也令不少人感染了不治之症。」

檢驗血液的方法常常不夠妥善,測不出新發現的病毒來,因而使人對潛在的危險防不勝防。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的醫生保羅·格利評論說:「醫學界最近把庚型肝炎形容為RNA病毒。有人曾因為接受輸血而染上這種病,危險有多大還是未知之數。」

《時代》雜誌的一份醫學特刊道出接受輸血的另一個危險。文章說:「輸血會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使病人在手術後易受感染,也會延長病人接受治療的時間,康復期也往往較長。」

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經濟。據《時代》雜誌說,以美國為例,每次輸血就得花上500美元。此外,有些地方也由於供血的人不多,血液供應量正日見減少。

不過,要是把金錢花在不輸血的病人身上,效果就理想得多了。病人感染疾病的機會較低,住院期也較短。在溫尼伯,加拿大血友病協會的杜爾汗·黃-里格爾說:「不輸血手術是事在必行的。不輸血療法既符合成本效益,也確實能夠改善病人的健康」。

要求接受不輸血手術的病人正與日俱增。波特蘭醫院(俄勒岡州,美國)的醫務總監戴維·羅森克蘭茨醫生指出,起初,「人們全都是基於宗教理由,才要求接受不輸血手術的。」可是,現在要求以別的療法代替輸血的病人至少佔總數的百分之15,但他們這樣做卻不是出於宗教良心的緣故。

眾說紛紜

在這些會議中,醫生一致同意的重點之一是,使用病人本身的血液比輸入別人的血液安全得多。因此,有些人建議在病人動手術前預先儲存血液。可是,不少人指出,在處理緊急情況時,就不可能有足夠時間儲存血液了。此外,耶和華見證人也基於宗教理由而拒絕使用預先儲存的血。a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迪克大學的醫生布魯斯·萊昂內在加拿大的會議中說:「動手術前預先儲存(病人自己的)血液花費甚大,而且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樣做還有一個危險,就是病人有可能因為醫務人員的筆誤而輸入別人的血,結果感染疾病,這樣的事是時有所聞的。……另外,手術前也需要有相當充裕的時間。」

許多醫生主張繼續發展醫療技術和研製藥物,以求盡量減少輸血。他們認為,只該在緊急情況之下才替病人輸血。另一方面,有些醫生已差不多完全不替病人輸血。他們指出,即使要施行的手術難度極高,例如髖關節置換手術、精細的神經外科手術,或者為嬰兒和成人施行剖心手術,而病人沒有輸血,卻往往都可以迅速康復過來。

到目前為止,環球各地有超過100家醫院設立了不輸血的手術中心,當中有70多間在美國。事實上,全世界也有逾8萬8000個醫生樂意跟不願接受輸血的病人合作。

先進的醫療技術

在亞特蘭大的會議中,不少講者承認,他們治療耶和華見證人時不得不另行創出一套新技術。b許多人跟洛杉磯恩西諾-塔珊納區域醫療中心的詹姆斯·希克醫生有類似的經歷。希克醫生指出,由於他在治療耶和華見證人的早產嬰兒時發展出一套新手術程序,現在他診治所有幼小的病人時已少用了百分之50的血。當然,這些新方法已證明對成年人來說也同樣大有價值。

蒙特利爾心臟研究所的讓-弗朗索瓦·阿迪醫生指出:「醫生不是單靠一種醫療對策,就能夠成功施行不輸血手術的。……相反,我們得同時用上幾個不同對策才行。」

這些新醫療技術針對三方面:(1)手術前的預備,(2)手術期間減少失血,(3)手術後的護理。顯然,以上種種都跟時間充裕與否大有關係。換句話說,這得視乎病人動手術前有沒有充足的時間把身體調理好,還是因為情況緊急而須要即時開刀。

病人要是能夠在手術前調理好身體,提高體內紅細胞計數,然後才接受不輸血手術,就最理想不過了。要達到這個目的,病人須要服食強效的鐵質補劑和維生素;可能的話,也要服用若干合成紅細胞生成素,好刺激骨髓迅速產生紅血球。在這方面,用得著微量分析的科技就大派用場了;因為醫務人員只須抽取少量血液,就能夠作許多不同的測試。對早產嬰兒和失血過多而年紀又較大的病人來說,以這種方式處理是尤其重要的。

另外,注射到靜脈去的容量膨脹劑可以增加血液的容量,因此也十分有用。有些醫療機構則採用高壓氧氣艙,向嚴重失血的病人提供所需的氧氣。在亞特蘭大的會議上,羅伯特·巴特利特醫生解釋,氧氣艙的作用很大,但使用時得十分小心,因為過多的氧氣會使人中毒。

至於第二個要考慮的方面,即手術期間減少失血,可供使用的先進手術儀器和醫療技術可說是五花八門,教人讚嘆。這些儀器和技術不是把失血減到最低程度,就是侵害性較低,既減少了失血,也能使病人避開不必要的創傷。有些則收集病人在手術期間所失的血,然後即時輸回體內。請留意以下列舉的若干新技術。

◼ 電烙術:利用熱力使血管停止出血。

◼ 氬氣凝結法:在手術期間,以氬氣為病人止血。

◼ 諧波解剖術:藉著振動和摩擦,手術刀可以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內切割和使血液凝結。

◼ 在施行某些外科手術期間,醫生也常常採用諸如凝血酸和醋酸去氨加壓素一類的藥物來加速凝血,好減少失血量。

◼ 低血壓麻醉法:藉著降低病人的血壓,達到減少失血的目的。

不得不提的還有設計精良的血液保存儀器。在手術期間,這些儀器會收集病人的血液,即時輸回血液循環之中,因此病人不用預先儲存血液。c較新的儀器同樣須要跟病人的循環系統接駁起來,不過會同時把血液分為不同成分,然後選擇性地把病人所需的成分即時輸回體內。

里加的醫學會議結束後,瑞典的耶和華見證人有感拉脫維亞所需,特地慷慨捐贈了兩部保存細胞的儀器給他們。當第一副儀器運抵拉脫維亞時,不輸血手術的種種裨益頓時成了國內的熱門話題,事情還被全國的電視台加以報導。

最後就是手術後的護理。這個步驟旨在幫助病人在體內自行產生血液,因此它涉及的方法跟手術前的預備是大同小異的。不過,照料在手術期間沒輸血的病人卻往往比護理輸過血的病人來得容易。原因是什麼呢?

療效顯著

如果病人要求接受不輸血手術,外科醫生就不得不在手術前和手術期間多做點工夫。即使這樣,醫生卻留意到不輸血對病人的確有益,因為他們往往可以在手術後更快康復過來。病人不會因輸血而引起併發症。此外,記錄顯示沒輸血的病人的住院期也比輸過血的病人為短。

紐約醫院所隸屬的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的托德·羅森加特醫生說,他們有個分八個步驟進行的保存血液對策,能夠確保他們在施行精細的剖心手術時不用替病人輸血。洛杉磯好心撒馬利亞人醫院的曼努埃爾·埃斯蒂奧科醫生也說,他們「動過數百宗不輸血的剖心手術,在這方面可說是經驗豐富」。邁阿密兒科醫院的蘇布拉馬尼亞恩醫生則報導,他們曾以不輸血的方式替兒童做剖心手術,手術也十分成功。

以不輸血療法施行矯形外科手術,尤其是髖關節置換手術,對醫生來說誠然是一大考驗。不過,瑞典烏德瓦拉醫院的奧勒·黑格醫生在里加的醫學會議上說,藉著「合適的手術對策,再加上精確的計算」,他們在診治耶和華見證人的病人時已可以大大減少他們的失血量。事實上,倫敦皇家醫學院的理查德·庫姆斯先生也說:「百分之99.9的矯形手術都可以在不輸血的情況下進行。」

不輸血療法的前景

採用不輸血療法的醫院和醫生的數目正不斷上升。除此之外,藉著參與這些討論不輸血療法的會議,醫學界人士也可以集思廣益,對其他醫生曾成功地使用和正在採用的方法和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醫學院的醫生理查德·納歷說:「渴望接受不輸血療法的人正急劇增加……不輸血內外科療法象徵科技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人們實在該摒除偏見,別再以為不輸血療法不過是一種效益較少的『另類療法』罷了。」

隨著跟輸血有關的難題不斷湧現,要求接受不用血的療法的人正與日俱增,不輸血手術的前景看來是一片光明的。

[腳注]

a 耶和華見證人信任醫生為他們和兒女所作的治療。不過,由於聖經明令禁止人把血液輸進體內,耶和華見證人決不接受輸血。(創世記9:3,4;使徒行傳15:28,29)你要是想獲得進一步的資料,請參閱《血可以怎樣拯救你的生命?》,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b 《儆醒!》旨在報導在醫學會議上討論過的各種技術的最新發展,並非表示予以支持。

c 關於這些設備的適當用法和涉及的良心問題,讀者可參閱《守望台》1989年8月1日刊29-31頁。

[第20,21頁的圖片]

越來越多醫生尊重病人的意願,替他們施行不輸血手術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