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9章注釋
不要帶什麼東西上路 耶穌派使徒出去傳講「上帝的王國」時給了他們一些指示,讓他們知道怎樣執行這項至關重要的任務。(路9:2)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有時合稱為「同觀福音」)都記載了耶穌的這些指示(太10:8-10;可6:8,9;路9:3),雖然措辭稍有不同,但傳達的信息都一樣:使徒不該為了準備額外的東西而分心,因為耶和華會照顧他們的生活所需。三卷福音書都記載,耶穌吩咐他們不要「準備[或『穿』或『帶』]兩件衣服」,也就是說,除了身上的衣服,不要「額外帶一件衣服」(腳注)。另外,出門時帶手杖看來是希伯來人的習慣(創32:10),所以馬可福音6:8說:「除了手杖,不要帶什麼東西上路」。由此可見,路加福音9:3記載的指示「不要帶什麼東西上路,不要帶手杖」,可以理解為使徒不該為旅途額外準備或多帶一根手杖,而不是說他們不能帶手杖。耶穌吩咐門徒要輕裝出行,不要帶額外的東西,加重自己的負擔,因為耶和華會在旅途中照顧他們的需要。(另見路10:4的注釋,那節經文記載了耶穌在派70個門徒出去傳道時提出的類似指示)
錢 直譯「銀子」,指當作錢用的銀子。
住在那裡 見可6:10的注釋。
抖落腳上的塵土 在那個時代,恪守宗教信仰的猶太人覺得外族人地區的塵土都是不潔的,所以當他們從這些地區回到猶太人的地區前,會先抖落腳上的塵土。不過,耶穌給門徒這些指示時,想要表達的顯然是不同的意思。這個舉動是要表示,當那個地方受上帝懲罰時,門徒不承擔任何責任。馬太福音10:14和馬可福音6:11也有類似的說法。馬可和路加的記載還補充了「表明他們已經受到警告」(又譯「指證他們的不是」)這句話。保羅和巴拿巴在皮西迪亞的安提阿就按照這個指示做了。(徒13:51)保羅在哥林多也做出類似的舉動,他「抖抖衣服」,接著解釋說:「你們如果滅亡,就要自己承擔血債,我是清白的。」(徒18:6)
分封侯 見太14:1的注釋。
你們拿點東西給他們吃吧 在耶穌施行的奇跡中,只有這一個是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太14:15-21;可6:35-44;路9:10-17;約6:1-13)
把餅掰開 聖經時代的餅通常會做成扁平的形狀,烘烤後薄薄的,有點硬。因此,把餅掰開來吃是一種常見的做法。(太14:19;15:36;26:26;可6:41;8:6)
籃子 見太14:20的注釋。
耶穌獨自禱告 當時耶穌在凱撒里亞腓立比附近。(太16:13;可8:27)只有路加提到耶穌是在獨自禱告。(另見路3:21的注釋)
施浸者約翰 見太3:1的注釋。
以利亞 見太11:14的注釋。
上帝選立的基督 彼得指出耶穌是「上帝選立的基督」(希臘語是ho khri·stosʹ tou The·ouʹ)。「基督」相當於「彌賽亞」(源自希伯來語詞ma·shiʹach),這兩個頭銜的意思都是「受任命的人」或「受膏者」。在本節經文中,譯作「基督」的希臘語詞前面有一個定冠詞,這看來是為了強調耶穌的身分:他就是上帝任命的彌賽亞。(另見太1:1;2:4的注釋)
長老 直譯「較年長的男子」。在聖經裡,希臘語詞pre·sbyʹte·ros主要用來指那些在社區和國族裡擁有權力和職責的人。雖然這個詞有時指年紀較長的人(例如路15:25中的「大兒子」和徒2:17中的「老年人」),但並不限於指實際年齡比較大的人。在這裡,這個希臘語詞指的是猶太國族中帶頭的人,而聖經常常把這些人跟祭司長和抄經士一併提及。公議會的成員就來自這三個群體。(路20:1;22:52,66;另見詞語解釋)
就該承認不再擁有自己 又譯「就必須放棄自己的所有權利」。這樣做的人甘願在各個方面克制自己,也就是甘願放棄對自己的掌控權,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給上帝。這句話的希臘語原文可以譯作「就必須對自己說不」。這個譯法也很恰當,因為「承認不再擁有自己」可能意味著對自己的慾望、抱負和便利說「不」。(林後5:14,15;另見太16:24的注釋)
生命 見詞語解釋「尼發希;普緒克」。
全世界 希臘語詞koʹsmos的基本意思是「秩序」或「安排」,最常見的譯法是「世界」。在希臘文學作品中,這個詞可以用來指世人,這也是《希臘語經卷》中常見的用法。(另見約1:9,10;3:16的注釋)不過,koʹsmos並不僅是「世人」的同義詞。在聖經裡,這個詞保留了原本的詞義,即「秩序」或「安排」,因為人類世界本來就有一定的架構,這些架構由不同的文化、部族、國族以及經濟體系組成。(約一3:17;啟7:9;14:6)這就是「世界」一詞在本節經文以及其他經文裡的意思。千百年來,隨著世上的人口不斷增長,跟人類生活相關的種種架構越來越複雜,規模也越來越大。(另見約16:21的注釋)
說了這些話以後,大約過了八天 馬太和馬可的記載都是說「六天以後」。(太17:1;可9:2)路加計算天數的方法跟馬太和馬可不太一樣,他說的「八天」看來既包括耶穌作出承諾的那一天(路9:27),也包括耶穌改變形貌的那一天。馬太和馬可計算的則是這兩件事中間相隔的天數。另外,路加是說「大約過了八天」,可見他說的是一個大概的時間。
禱告 關於耶穌改變形貌一事,只有路加在記載中提到了禱告這個細節。下一節經文也提到耶穌在禱告。(路9:29)還有一些跟耶穌禱告有關的記載也是其他福音書沒有的,例如路加福音3:21;5:16;6:12;9:18;11:1;23:46。
耶穌……離世的事 直譯「他的離開」。譯作「離世的事」的希臘語詞是eʹxo·dos,這個詞也出現在彼得後書1:15(「離世」)和希伯來書11:22(「離開埃及」)。耶穌「離世的事」或他的「離開」,看來跟他死去並在其後復活成為靈體這兩件事有關。
有聲音從雲裡發出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耶和華曾三次直接向人說話。這是第二次。(另見路3:22;約12:28的注釋)
獨生 希臘語是mo·no·ge·nesʹ,詞典的定義是「同類中僅有的」「獨一無二的」「唯一的」。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無論男女)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在本節經文就是這樣的用法。同一個希臘語詞也用來指拿因城一個寡婦「獨生」的兒子,以及崖魯「獨生」的女兒。(路7:12;8:41,42)聖經談到耶弗他的女兒時說:「耶弗他就只有這麼一個女兒,沒有別的孩子。」(士11:34)希臘語《七十子譯本》在翻譯這句話時也用了mo·no·ge·nesʹ一詞。在使徒約翰執筆的書卷中,這個詞出現了五次,都是用來指耶穌。(關於這個詞用在耶穌身上時有什麼含意,另見約1:14;3:16的注釋)
上帝的神威 又譯「上帝的偉大(威榮)」。耶穌治好病人後從沒有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而總是把功勞歸給上帝,讓人知道他施行這些奇跡都是靠上帝的力量。
耶穌被接上天 譯作「被接上天」的希臘語詞是a·naʹlem·psis,在《希臘語經卷》中只出現過這一次。按照一般的理解,這個詞指的是耶穌升到天上去這件事。相關的動詞出現在使徒行傳1:2和11(「被接到天上去」),以及1:22(「被接走」)。
他一定要前往…… 直譯「他的臉向……去」或「他的臉朝向……」。類似的詞組也出現在《希伯來語經卷》中,意思是為了某個目標或願望而努力(王下12:17及腳注),也有下定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思(代下20:3及腳注)。
沒有枕頭的地方 見太8:20的注釋。
主 有些抄本沒有「主」一詞,但這個詞出現在一些早期的權威抄本裡。
埋葬父親 看來那個人的意思不是說,他父親剛去世而他只是想去安排葬禮。如果真是這樣,他就不大可能在這裡跟耶穌說話了。在古代中東地區,如果家裡有人去世,一般會在當天就舉行葬禮。可見,那個人的父親可能只是年紀老邁或有病在身,並沒有去世。耶穌是不會要求那個人撇下生病的父親,讓他父親無依無靠的,所以他家裡肯定還有其他成員可以照顧父親的需要。(可7:9-13)因此,那個人等於在說:「我會跟隨你,但現在不行,因為我父親還在。等他去世,我埋葬好他,才能跟隨你。」不過,在耶穌看來,那個人沒有好好把握時機,沒有把上帝的王國放在生活的首位。(路9:60,62)
讓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好了 正如路加福音9:59的注釋說,那個人的父親可能只是年紀老邁或有病在身,並沒有去世。看來,耶穌的意思是:「讓那些在上帝眼中彷彿死了的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好了。」換句話說,那個人不該等到父親去世才跟隨耶穌,因為顯然還有其他親人可以照顧他父親直到終老。那個人如果跟隨耶穌,就會走上通往永遠生命的道路,在上帝眼中不再像其他人一樣彷彿已經死去。耶穌回答那個人的話表明,想要在上帝眼中活著,就必須把「上帝的王國」放在生活的首位,並努力宣揚王國。
手扶著犁又向後看的 耶穌在跟一個人說話時提到犁地的工作,為的是強調門徒全心全意跟隨他多麼重要。那個人說自己想跟隨耶穌,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容許他先向家人道別。(路9:61)犁地的人如果不專注於手頭的工作,犁出的溝就會變得彎彎曲曲;如果他為了向後看而停止犁地,就會耽誤田裡的工作。類似地,一個人如果受到邀請成為基督的門徒,卻因為分心而沒有負起基督徒的責任,他就不配做上帝王國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