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精讀本》
  • 使徒行傳第10章注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使徒行傳第10章注釋
  •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相似資料
  • 使徒行傳第2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使徒行傳第15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馬太福音第10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馬太福音第24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查看更多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使徒行傳第10章注釋

使徒行傳

第10章注釋

10:1

「意大利部隊」 部隊,又譯「步兵隊」。古羅馬的一支步兵隊(cohort)由大約600名士兵組成,數量相當於一個羅馬軍團的十分之一。(另見太26:53的注釋)這支部隊之所以稱為「意大利」部隊,很可能是因為部隊的成員都是在意大利徵召的,這個特色使其跟一般的羅馬軍團有所不同。有證據表明,在公元69年確實有一支步兵隊駐紮在敘利亞,名稱是羅馬公民志願軍意大利第二步兵隊(拉丁語是CohorsII Italica voluntariorum civium Romanorum)。有人認為,這支步兵隊就是本節經文提到的「意大利部隊」。

軍官 又譯「百夫長」。百夫長是羅馬軍隊中統領大約100個士兵的人。

10:3

下午3點 直譯「第九個小時」。(另見太20:3的注釋)

10:6

皮匠西門 皮匠常常要處理動物的皮。他們會先用一種石灰水除去皮上的毛或殘留的肉和脂肪,再把皮浸泡在特製的溶液中進行鞣製。經過處理的皮可以用來做皮革製品。製革過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而且會發出惡臭,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西門的家「就在海邊」,並且很可能是在約帕城的外圍。根據摩西法典,人接觸動物的屍體就會在禮儀上變得不潔。(利5:2;11:39)因此,很多猶太人都看不起皮匠,不願跟做這種工作的人住在一起。後來,《塔木德》甚至把皮匠這一行業的等級排在收糞工之下。但彼得並沒有因這種偏見而不願住在西門家裡。有意思的是,彼得在這件事上顯出的開明態度,正好有助於他完成接下來的任務,也就是登門拜訪一個外族人。有些學者認為,譯作「皮匠」的希臘語詞(byr·seusʹ)是西門的姓。

10:9

房頂 當時的房頂是平的,有多種用途,包括儲藏(書2:6)、休息(撒下11:2)、睡覺(撒上9:26)和舉行節期的崇拜活動(尼8:16-18),也用作私下禱告的地方。有些虛偽的人會故意讓人看見他們在禱告,但彼得上房頂去禱告並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太6:5)由於房頂上都會有一道矮圍牆,很可能根本沒人看得到他。(申22:8)傍晚,人們也會在房頂上休閒放鬆,遠離街道上嘈雜的聲音。(另見太24:17的注釋)

中午12點 直譯「第六個小時」。(另見太20:3的注釋)

10:10

看見一個異象 又譯「進入出神狀態」。意思為「出神狀態」的希臘語詞是ekʹsta·sis(源自兩個希臘語詞:ek,意思是「出來」;staʹsis,意思是「站立」),指一個人因為感到十分驚訝或看到來自上帝的異象而處於出神的狀態。這個希臘語詞在馬可福音5:42譯作「高興得不得了」,在馬可福音16:8譯作「非常激動」,在路加福音5:26譯作「驚嘆」。在使徒行傳中,這個詞都跟上帝採取的行動有關。看來,神聖力量有時會作用在一個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處於類似睡眠狀態的人身上,使他在腦海中看到傳達上帝旨意的景象。進入出神狀態的人會對周圍的一切渾然不覺,因此更能專注於自己看見的異象。(另見徒22:17的注釋)

10:22

得到上帝的指示 譯自希臘語動詞khre·ma·tiʹzo,這個詞在《希臘語經卷》中出現了9次。(太2:12,22;路2:26;徒10:22;11:26;羅7:3;來8:5;11:7;12:25)在大多數經文裡,這個詞都明顯跟源自上帝的事物有關。例如,在本節經文,這個動詞跟譯作「從一個聖潔的天使那裡」的詞組一起使用。在馬太福音2:12,22,這個詞跟來自上帝的夢有關。相關的名詞khre·ma·ti·smosʹ出現在羅馬書11:4,大多數辭典和譯本採用的譯法包括「上帝的回答」「上帝的回話」「上帝的聖言」「上帝的回諭」。《希臘語經卷》的一部希伯來語譯本(即附錄C4中的J18)在使徒行傳10:22這裡寫的是「得到耶和華的指示」。(另見徒11:26的注釋)

10:25

向他下拜 又譯「向他表示敬意」。耶穌在地上時,曾有人向他下拜,但耶穌並沒有責備他們。(路5:12;約9:38)身為大衛王位的繼承人,耶穌享有君王的尊榮是理所應當的。(太21:9;約12:13-15)此外,在《希伯來語經卷》裡,人們在見到先知、君王或上帝的其他代表時也會向對方下拜,而對方也沒有拒絕。(撒上25:23,24;撒下14:4-7;王上1:16;王下4:36,37)不過,當哥尼流跪在彼得腳前向他下拜時,彼得卻拒絕接受這樣的尊崇,並且說:「起來吧,我也不過是人。」(徒10:26)看來,關於上帝在地上的僕人應該怎樣彼此相待,基督的教導定下了新的標準。耶穌教導門徒,說:「只有一位是你們的『老師』,你們全都是弟兄。……你們的『領袖』只有一位,就是基督。」(太23:8-12)

10:28

是違反猶太人法律的 在彼得生活的時代,猶太宗教領袖主張,人如果進入外族人的家就會在禮儀上變得不潔。(約18:28)但上帝通過摩西頒布的法典並沒有明文禁止以色列人去外族人的家。此外,由於基督犧牲生命,獻出贖價,使新約得以確立,那道隔斷猶太人和外族人的「牆」就被拆毀了。這樣,耶穌就「使雙方合而為一」了。(弗2:11-16)可是,即使在公元33年五旬節之後,早期的門徒仍遲遲未能領會耶穌所做一切的重大含意。事實上,直到很多年後,猶太裔基督徒才能擺脫這種由宗教領袖倡導且深植於猶太文化中的偏見。

10:30

下午3點 直譯「第九個小時」。(另見太20:3的注釋)

10:33

耶和華 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主」(希臘語是tou Ky·riʹou)。不過,正如附錄C解釋的那樣,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節經文原本用的是上帝的名字,後來卻被人用「主」這個頭銜取代了。所以,這個譯本在本節經文的正文裡使用了「耶和華」這個名字。(另見附錄C3的簡介和徒10:33)

10:34

是不偏心的 原文使用的希臘語詞組可以直譯為「不是看臉的人」。上帝是不偏心的,他不會根據外表來判斷人,不會因某個人的種族、國籍、社會地位或任何外在條件而偏愛那個人。我們效法上帝,待人不偏心,就不會根據表面的情況作出判斷,而會留意人的品格和特質,特別是那些跟我們的造物主相似的特質。

10:36

以色列人 見詞語解釋「以色列」。

10:38

行善 見詞語解釋「良善」。

10:39

木柱 又譯「樹」。(另見徒5:30的注釋)

10:44

神聖力量就降在所有聽見上帝話語的人身上 這是聖經唯一一次記載神聖力量在人受浸之前就傾注下來。這個記載也顯示,彼得在外族人哥尼流及其家人歸信基督教一事上起了主導作用。可見,彼得在這裡運用了第三把「天上王國的鑰匙」。此前彼得分別用第一把和第二把鑰匙為不同的人開啟了進入上帝王國的希望之門,先是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後是撒馬利亞人。現在,不僅上述這些人,就連數目龐大的外族人也可以享有同樣的希望。(徒2:22-41;8:14-17;另見太16:19的注釋)

10:45

那些受過割禮……的信徒又譯「在受過割禮的人當中……的那些忠心的人」。指的是猶太裔基督徒。(徒10:23)

10:46

說外語 這個神跡讓人清楚看出,耶和華現在也開始呼召外族人到天上去。正如他在五旬節那天所做的一樣,他用神聖力量向人清楚表明,這個新安排是出於他的。這個令人信服的證據是人們既能看見也能聽見的。(另見徒2:4的注釋;詞語解釋「說外語」)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