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3 1/8 9-12頁
  • 有人太空飛行何所適從?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有人太空飛行何所適從?
  • 警醒!1973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無重力的難題
  • 其他危險
  • 值得付出代價嗎?
  • 『了不起的成就』?
  • 種種建議
  • 登月飛行怎麼了?
    警醒!1975
  • 為什麼要作太空探險?
    警醒!1974
  • 國際太空站——繞著地球運行的實驗室
    警醒!1999年
  • 追求成功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3
《警》73 1/8 9-12頁

有人太空飛行何所適從?

第一位太空人在1969年踏上月球時,普世億萬的人大為興奮。事實上有千百萬人在電視幕上看著這件事的進行。

時至今日,人們的情緒已經改變了。大眾對於太空探險的興趣正日益低落。甚至有許多人懷疑,地球上正在多事之秋,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博回那微小的收穫是否明智。

可是,由人駕駛的太空飛行無疑是有所獲益的。例如,對於地球、月球、其他行星和太空本身的基本知識已大為增加。人類顯然比機械更有伸縮性,他們在太空所作的觀察具有重大價值。此外還有其他益處,例如為了建造較細小和較耐用的太空飛行工具,結果發明了更佳的通訊機械和電算機等。

可是,有許多人,包括科學家本身,都開始聲稱有人太空飛行過於冒險和花錢太多。他們認為用機器代替人會較為化算,但卻有同樣的收益。

科奈爾大學的太空科學家高特搏士提出問題的焦點說:「有人的太空飛行計劃費用高昂和過於冒險,我們從太陽神13號的飛行便可以知道;這次飛行避過間不容髮的危險。再者,從蘇聯三位太空人之死看來,我們懷疑有人太空飛行在現時是否必需。」

那末,難題究竟何在呢?有人太空飛行的消費和冒險遠超於所得的利益嗎?機器可以做出同樣良好的工作嗎?

無重力的難題

從太空飛行的經驗所得,危險已愈來愈昭彰。其中之一是長時間無重力的影響,即人類在脫離地球重力時所生的效果。

人處於無重力狀態的時間愈長,難題便愈加嚴重。無重力的結果使靜脈和肌肉失調,骨骼脫鈣。它也能使進入內臟的血液量減少,使內臟受到損壞及使身體有脫水狀態的傾向。

美國太陽神15號的太空飛行員在1971年七月作第四次探月,脫離地球的重力共十二天。兩人登陸月球時由於疲勞過度,以致心臟跳動變成不規則。返回地球之後,飛行隊員比其他飛行時間較短的太空人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適應地球的環境。

蘇聯太空人在1970年六月環繞地球軌道飛行十八天。蘇聯科學家尼哥利夫承認這幾名太空人在長時間的無重狀態下身體變成極度衰弱。他描述他們的情況為「十分嚴重」。他們的肌肉變成如此失調,以致難於舉步和舉起物件。報導甚至說他們返回地球時無法起立或行走而要人扛抬。他們在三星期後才告康復。

其他危險

1969年十一月,太陽神12號的探月飛行發生了另一項醫學上的難題。太空船內部和三位太空人全部染上黃色葡萄球菌。病菌附在他們的皮膚上和鼻道中。長時間的飛行可能使其變成十分嚴重。

另一項危險是暴露在宇宙線下。在脫離地球大氣層和磁場保護的飛行途中,太空入可能遭遇到受強烈的宇宙線微粒打擊的危險。太空人報告在多次飛行中看到極大的閃光。甚至在閉上眼睛,或在黑暗的太空倉中張開眼睛莫不皆然。此種閃光被認為是宇宙線所產生的效果。

在宇宙科學新聞的報導中,雷爾佛博士說:「長時間太空飛行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危險看來是很自然的事。……[宇宙線]差不多像一把針般刺入人的肌肉中。它們在透入體內時可以破壞整團細胞。」他同時聲稱;「太陽神8號和12號經過飛行後,科學家對太空人所戴的頭盔取下的塑膠斷片作過多次試驗,發現在沉重的宇宙線打擊人的地方實際上有許多針狀小孔。」

其他證據雖然未經證實,卻暗示腦部有受損害的可能。達茅斯醫學臨病理學教授馬哥利斯博士說:「我有一次訪問一位科學家的實驗室,這位科學家正在研究動物腦部在太空飛行中可能受到的損害,他出示一個可能與這種現象有關的損害模式。……這種損害可以解釋為宇宙線微粒所發生的毀滅性效果。倘若此項解釋獲得證實,則這些損害便會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為它們會使長時間的有人太空飛行不再成為可能。」

意外的危險也是顯然的。1967年一月有三位美國太空人在太陽神太空艙的地面試驗中被燒死。大約三個月之後,一位蘇聯太空人在返回地球時太空船纏著降落傘以致墜地而死。

後來在1971年六月,三位蘇聯人在太空逗留二十四天之後,著陸時發現在太空艙中死去。由於艙門的封閉不當,以致空氣從太空船中溢出,在幾秒鐘內便殺害了他們。既然太空船的構造並無不妥之處,科學家思疑可能太空人由於長時期的無重狀態變成極度衰弱,以致在重回大氣層的重要過程中犯了錯誤。

當然,曾有許多人在日常的必需活動中喪命,但很少人建議放棄這些活動。但值得疑問的是,人類進入太空是否必需呢?特別是鑑於政府並未徵求納稅人同意便將稅款撥作此項用途。

值得付出代價嗎?

除了對太空人的潛伏危險之外,令許多人不滿的一個原因是有人太空飛行的高昂費用。

今日地球上堆積著各種嚴重難題急需金錢和精神去應付。人們很自然地對花費大量金錢而獲益有限的太空探險提出疑問。他們認為些少益處,如改良通訊及增加知識,藉著將較少的金錢直接用在這些方面也能達到同樣目的。

1971年七月廿四日的《科學新聞》諷刺地評論說;「美國每次在將人送入太空時,土星火箭把二億美元投入大西洋裡,一般人不會認為這是最節約的行動。」

太陽神15號一次登月便花了四億四千五百萬差元。電視節目播出太空人帶回獨特的月球岩石時,一位觀眾致電話給廣播台建議岩石的名字可從納稅人的名單中選出。這句話很富於諷刺性,反映出送人入太空的龐大費用終於出自納稅人身上。

有些人認為用在月球飛行的人力與金錢不如用在改善住宅問題方面。例如四億四千五百萬美元可以建造價值一萬美元的房屋44,500間。而全部探月計劃,至今已花了二百五十億美元,則可以建造2,500,000間這樣的房屋。這可以容納國內大部分的窮苦人家。蘇聯送人入太空的費用也可作如是觀,因為該國也非所有人都有適當的居所。

由於人們紛紛反對,美國的有人月球飛行計劃已經縮小範圍。可是,在登月成功之後,美國現在正計劃發展地球軌道太空站。從地球派出「太空機」往返太空站之間。

有一次四名議員和兩名太空科學領袖人物爭論關於有人火星飛行計劃需要五百至一千億美元問題。他們認為有人太空飛行費用既龐大又不必要,而稅款卻應該優先用在解決地球的難題之上。

科奈爾的高特博士聲稱:「巨大的有人太空站有什麼前途呢?它們在研究科學或造益經濟方面是必需的嗎?……有人太空站的有效用途己費了一番努力去尋找。結果使人大感失望。……它的龐大費用在科學或經濟方面均不值得。」

高特博士警告,倘若「花費巨量金錢去建造不必要的太空站,這便會成為今日流行的反科學和反理智主義的攻擊焦點。」

『了不起的成就』?

科學界人士在爭論中往往以增加人類對各種天體,如月球和火星,的進化以及生命進化的知識作為有人太空飛行的辯護理由。

例如,請留意以下的報導:「根據美國航空和太空總署官員所述,[太陽神15號]飛行的偉大科學成就也許是由於結晶體岩石的發現而探測到月球誕生的年代。」——《美國新聞去世界報導》,1971年八月十六日。

許多人都不承認利用大眾的稅款,花費四億四千五百萬美元帶回幾塊岩石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為了同樣理由,人們對以下一類的言論無動於中,例如史密夫遜學院的活特博士所說:「在太陽神計劃完結時,我們對月球的進化已有多少眉目了。」

一項建議中大量運用稅款的計劃是為了同樣目的發送無人太空船『北歐海盜』號前往火星。計劃主任齊哥博斯基說:「這項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獲取關於其他行星上生物進化的知識……在探尋生物方面,我們亟欲決定火星正處於什麼進化階段。」

論到這點,電子雜誌聲稱:「可以確定的是,計劃當局不會過度宣傳北歐海盜號找尋生物的任務——無論是已往、現在或未來的生物——因為他們深怕找不到時的失敗感。但這顯然是這項動用八億美元的計劃中最令人興奮之處。」

可是,基督徒卻深知即使一百萬次登陸月球或火星也不會找著生物進化的跡象。生命和構造複雜的生物都是來自造物主的,他已在他的道中清楚地告訴我們。以證明進化神話為主要目的去花錢是愚不可及的。金錢可以用在較好方面——不是企圖證實關於生命起源的錯誤科學理論而是幫助已經存在的生命。

種種建議

有些科學家和許多其他的人均看出花費大量金錢在有人太空飛行上是不智之舉。他們雖不反對探測宇宙,但卻寧願採用小規模的縝密計劃及使用無人的太空船。

發現地球輻射線帶的亞倫博士提議在現行太空基金中撥出三份之二來直接應用已得的知識。這包括通訊系統和氣象學所作的測量以造益漁業和林業在內。他主張以其餘的金錢用在探測太陽系之上。

高特博士也建議只用無人太空船探測太空,包括遙遠控制系統在內。此種太空船可以在其他行星登陸,但由地球控制以將情報送回,其費會比有人飛行少得多。

此種計劃之切合實際已信而有徵。在1970年俄國人派出太陰16號無人太空船登月,然後攜同土壤樣本返回地球。此行費用估計僅及有人飛行的五十份之一。

兩個月之後俄國的太陰17號無人太空船將一輛從地球自動控制的八輪月球車送到月球上。它在月球上行走多月,拍攝電視照片及彙集其他科學資料送回地球給俄國科學家。

對太空飛行採取穩定看法的人是否獲勝還待分解。可是,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關於有人太空飛行,科學家們將繼續面對以下的聖經真理:「天是耶和華的天,地、他卻給了世人。」——詩篇115:16。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