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兒女的父母——最大的壓力來源
「既然[孩童]在家庭以外很少有可供參考的意見,因此他們在家裡所學到的事,不論是關於自己抑或關於別人的,都成了深深印在他們腦海裡的至理名言。」——蘇珊·福沃德醫生。
一個陶匠能夠取一團黏土,加上適量的水,便把黏土塑造成精美的器皿。類似地,父母能夠塑造孩子對自己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憑著愛心、指導和管教,父母能夠幫助孩子長成為一個穩定、平衡的成年人。
可是,很多時孩子的頭腦和心靈卻受到虐待子女的父母所模鑄。在感情和身體上遭受虐待,以及受人淫辱,會令孩子產生錯誤的思想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變得根深蒂固、難以矯正。
感情虐待
說話所造成的痛楚可以比拳頭還厲害。賈森說:「就我記憶所及,[媽媽]天天都對我說,她但願我沒有出生就好了。」卡倫則回憶說:「我經常受到指責,說我是個壞蛋,或者說我沒有用。」
孩子通常會相信自己所受到的責罵。一個男孩子若經常被人罵是蠢才,他就可能終於認為自己很蠢。罵一個女孩沒用,她就可能真的相信自己沒用。孩童的洞察力有限,往往察不出什麼話是對的,什麼話只是言過其實或根本毫無根據。
身體虐待
喬回想父親對他所施的身體虐待,說:「他會開始毆打我,直至把我揪到牆邊為止。他會繼續大力打我,打到我頭暈眼花……。最可怕的是,我根本不知道什麼事會激怒父親,令他大發雷霆!」
傑克經常被父親毆打。有一次,當時他只有六歲,父親甚至把他的手臂打斷。「我不肯讓他、妹妹或媽媽看見我流淚,」傑克回想說,「我剩下的自尊,只有這一點兒了。」
《在破碎之地成為堅強》一書指出,童年所受的身體虐待可以比作「每天、每週或每月都遇上交通意外」。孩童從這些虐待所學到的教訓是,世界是不安全的,誰都不可信賴。除此之外,暴力往往引發暴力。「要是大眾沒有保護兒童免受虐待,」《時代》雜誌警告說,「終有一天,大眾會反過來需要有人保護他們免受兒童傷害。」
受人淫辱
據一項統計透露,三分之一的女孩子和七分之一的男孩子未到18歲便曾被迫從事性行為。大多數孩子都默默忍受。《危機中的兒童》一書評論說:「像在戰場上失蹤的士兵一樣,他們[受淫辱的兒童]長年迷失在充滿恐懼和罪咎感的精神森林裡。」
「我因為父親淫辱我而恨透了他,但同時又因為我恨他而充滿罪咎感。」路易絲說,「我之所以感到羞愧是因為兒女本應愛父母才對,但我卻並非時時都對父母懷著愛意。」既然最應愛護孩童的人反倒成為侵犯他們的人,孩童感覺困惑矛盾自然不難理解。貝弗莉·恩格爾在《有權享有純真》一書裡問道:「父母本應愛護我們,但卻竟然對我們漠不關心,我們怎能夠接受這件事實呢?」
受人淫辱可以使孩子的整個人生觀都受到歪曲。蘇珊·福沃德醫生寫道:「每個在童年受過淫辱的成年人都懷有童年遺下的感覺。他們自慚形穢、心灰意冷、覺得自己一無可取。」
陰影不會自動消失
「受到虐待或忽略的,不僅是孩子的身體,」研究員琳達·T·桑福德寫道,「問題家庭也戕害孩子的頭腦。」孩子若受到虐待,不論在感情上、身體上,抑或受人淫辱,長大後就可能覺得自己無法討人喜歡,也毫無用處。
上文提及過的賈森長大後毫無自尊心,以致被視為有自殺傾向。他時常容許自己陷於不必要的危險情況中,顯然他對自己的看法受到他母親的話所影響:『但願你沒有出生就好了。』
喬回想自己童年在身體上所受的虐待說:「虐待的陰影並不會因為你離家或結婚就消失。我時刻懷著莫名的恐懼,而我亦因此憎恨自己。」身體虐待所造成的壓力使很多孩童長大後懷有受虐待的預感,於是他們作出嚴密的防範,但這種防範其實予人束縛過於予人保護。
至於康妮,亂倫歪曲了她對自己的看法,成年之後更變得根深蒂固:「我仍然很多時認為別人能夠看透我的內心,知道我是個多麼可鄙的人。」
各種形式的虐待都會造成有害的影響,在孩子成年後可能變得難以消除。誠然,不幸的經歷是可以淡忘的。有無數在童年受過虐待的人都得以康復過來。可是,父母若體會到,孩子從出生之日便開始受父母所影響,日後孩子對自己和對世界的看法都深受父母所模鑄,就無疑會好得多。孩童在身體和感情上的福利,有很大部分操在父母手裡。
[第23頁的圖片]
說話所造成的痛楚可以比拳頭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