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大受摧殘——人類之過?
1992年國際瑚礁研討會報導,普世有百分之5至10的活珊瑚礁壞死是由人類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另外還有百分之60的珊瑚礁在未來的20至40年內將會消失。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院的克萊夫·威爾金森指出,惟有在僻遠地區的珊瑚礁才生長得較為健康。一份稱為《今日美國》的報章指出,有些地區的珊瑚正大受破壞,這些地區「包括亞洲的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斯里蘭卡和印度;還有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和馬達加斯加,以及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國、海地、古巴、牙買加、特立尼達、多巴哥和佛羅里達。各地的珊瑚礁大受破壞的成因各有不同,然而,沿岸地區人口稠密及高度發展,卻是上述國家的珊瑚礁飽受破壞的共同因素」。
珊瑚礁一般都在攝氏25至29度的海水裡生長,這視乎珊瑚生長的地區而定。健康的珊瑚所能適應的溫度差距相當狹窄,然而,這個差距幅度跟導致珊瑚死亡的溫度非常接近。事實上,即使海水溫度比平時夏季最高的氣溫上升了一兩度,珊瑚也會死去。關於地區性的珊瑚變白並最後死去的現象,科學家已找出各種不同的成因;然而,不少科學家推斷,導致世界各地的珊瑚受到威脅的共同成因,也許就是全球的氣溫上升。《科學美國人》就這個結論報導:「1987年,有關珊瑚變白的報導不斷增多,與此同時,科學家對於全球氣溫上升正越來越關注。因此,不足為怪的是,有些科學家和其他觀察家斷定,珊瑚就好比煤礦場的金絲雀——普世海洋溫度上升的最先跡象和受害者。雖然看來地區性的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變白,可是科學家目前還未完全肯定,珊瑚變白現象是否真的跟全球溫度上升有關。」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表示:「科學家假定近年來珊瑚大規模變白是由海洋異常溫暖促成的,最近在加勒比海進行的研究證實了這項假定是正確的。」全球瑚礁聯盟的主任托馬斯·戈羅對於珊瑚礁的境況表示悲觀,他把這種境況跟亞馬遜雨林減少的現象相提並論。戈羅說:「在五十年內,地球仍會有雨林存留,可是,以目前珊瑚礁死亡的速度來看,在五十年內,珊瑚礁將會從世上銷聲匿跡。」
各地珊瑚礁滅絕的成因眾多
1983年,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有百分之95的珊瑚死去。在同一段時期內,太平洋中部和西部的珊瑚也有類似的變白現象,幸好,破壞程度卻沒有這麼嚴重。然而,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和太平洋及印度洋某些海域的珊瑚卻出現嚴重的變白現象。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島也有珊瑚受到破壞的報導。在此以後,巴哈馬群島、哥倫比亞、牙買加、波多黎各,以及美國南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附近,也發生廣泛的珊瑚變白現象。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大受破壞。《博物學》指出:「科學家在研究珊瑚礁的生態系統方面所花的時間不多,可是,最近珊瑚集體變白的規模卻是前所未見的。邁阿密大學的生物學家彼得·格林研究過太平洋東部足有400年歷史的珊瑚群,那兒的珊瑚變白情況十分嚴重,可是,以往卻沒有出現過類似的災難性現象。這種現象顯示到,1980年代全球氣溫普遍上升對珊瑚礁也許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如果這種溫室效應繼續使全球氣溫上升,那麼,將來珊瑚礁的存亡也會受到威脅。可悲的是,全球氣溫上升及環境污染差不多必然會持續下去,而且情況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各地的珊瑚變白周期將會更頻常出現。」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也指出珊瑚變白的另一個可能:「臭氧層有助於保護生物免受紫外輻射所傷害,因此,臭氧層逐漸稀薄也許有分造成近年來珊瑚礁的死亡。」
世上逾半數的人口居住在沿岸地區,可是,人類正以不負責任的方式破壞沿岸地區的生態環境,結果對珊瑚礁造成莫大的破壞。據世界環境保護聯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已損害或毀去了93個國家面積廣大的珊瑚礁。此外,不少開發中地區把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進海洋裡,把海水嚴重污染。
紅樹能夠在鹹水附近生長,並且能夠把水中的污染物過濾掉。可是,人類大肆砍伐這種樹木,作為木材和燃料。人類也提取珊瑚礁的成分,用來製造建築材料。在斯里蘭卡和印度,人們把整片珊瑚礁研成水泥。此外,大小船隻在珊瑚礁上拋錨或擱淺,結果把珊瑚礁壓得粉碎。
《全國地理雜誌》就佛羅里達州的約翰·彭尼坎普珊瑚礁國家公園作了以下描述:「他們的船隻把石油產品和污水排出公海,以致把海水和其中的一切大大污染了。不勝任的駕駛員把船撞向珊瑚礁。他們把各種廢物棄置在海裡,例如發泡塑料杯、鋁罐、玻璃、塑料袋、瓶子,以及長達數哩、纏結一起的釣線。這些廢物不會自動消失,它們實際上是無法毀掉的。」
[第16頁的圖片鳴謝]
By courtesy of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第17頁的圖片鳴謝]
Courtesy of Bahamas Ministry of Tou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