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如狂飆的雨燕
《儆醒!》駐肯尼亞通訊員報導
鳥兒展開鐮刀似的雙翼,在空中倏然飛過,速度之迅,令其他鳥兒望塵莫及。這種小鳥,體重不過幾十克,卻能以極快的速度穿過長空。據《美國百科全書》報導:「雨燕飛翔的速度,每小時可超過160公里。」
雨燕從平地直衝上天,或轉彎斜飛找昆蟲吃時,似乎都毫不費勁。牠們彷彿生來就注定在空中過活。牠們不論覓食、進食、喝水、尋找築巢材料,甚至交配,都是一面飛一面做的。由於牠們花這麼多時間飛行,古代有些觀測的人還以為牠們在空中構巢,住在雲間某個看不到的地方。有的雨燕一年有九個月都是在空中度過的。這種令人吃驚的小鳥,看來連睡覺的時候,也是一邊睡,一邊在空中滑翔的!
適合飛行的體形設計
以航空動力學的角度來看,雨燕的身體簡直是巧奪天工的設計。牠們雙翼呈新月形,往身體後方彎曲,可卸去大量空氣阻力;這種阻力令其他鳥兒的飛行速度減慢,因此雨燕的雙翼可說是相當有效益的。牠們飛到半空時,就會以較快的速度揮動雙翼;在短程滑翔時,就用較慢的速度揮舞。
牠們移動得這麼迅速,部分原因是一隻翅膀能夠拍得比另一隻快。由於這種「不平衡」,牠們在急轉彎時不須減速。這樣,當牠們在空中繞圈子飛行、獵食飛蟲、張大嘴巴把飛蟲叼起時,都可以繼續疾速飛行。雨燕要吃下大量的昆蟲,才能為牠們步調迅速的一生提供大量的能量。這些飛鳥身手敏捷,找昆蟲吃的時候,每天可飛上幾百公里。
雨燕外表毫不起眼,令人難以相信牠們的飛行技術有這麼好。不論雌鳥雄鳥都貌不驚人,大多是暗灰色或褐色的。多種不同的雨燕都可在熱帶和亞熱帶找到。冬季時,在北半球生活的雨燕就會飛越幾千公里,到氣候較暖的地區過冬。
用黏液做成的鳥巢
雨燕用一種十分奇怪的建築材料築巢,那就是牠們自己的唾液!牠們的唾腺相當發達,可分泌出大量的唾液,用以固定鳥巢內的各種材料。
雨燕甚少降落在平地上,也不像其他鳥兒棲息停留在某處。牠們的腿甚短,雙腳有點像鉤子。由於雙腿很短,雨燕不論棲息在什麼地方,都難以展翅飛翔。不過,鉤狀的雙腳卻令雨燕能夠附著在垂直的表面上,例如懸崖、洞穴、建築物外牆等地。到了築巢的時候,雨燕甚難像其他鳥類一樣從地面上找到樹葉、樹枝、泥土。因此,雨燕惟有另外想法子才行。
針尾雨燕在樹木枝叢中疾飛而過,找尋短細的樹枝。牠們咬住樹枝後,用力把樹枝折斷,然後將這些樹枝黏在一起,用具黏性的唾液把樹枝固定在垂直的表面上。至於美洲棕雨燕,則敏捷地在空中飛來飛去,找尋毛髮、羽毛、棉花這些輕巧、飄浮在空中的物質。牠們構巢的原料就是這些東西;找到後,就使用唾液把它們黏起來。
另一種「名不虛傳」的灰腰金絲燕,牠們的巢差不多全由乾後變得相當堅固的唾液構成。在東方,人們以這種由唾液構成的燕窩作為美食已有多個世紀之久。據報,每年要烹製燕窩這種美食,就得用上幾百萬個燕巢。
有一種相當有趣的巢,是由非洲棕雨燕具黏性的唾液製成的。這種小燕子把一小團羽毛黏在棕葉的背面。牠們的巢不但倒吊著,還時常受到狂風吹襲。那麼牠們細小的蛋又怎能留在巢裡呢?戴維·阿藤伯勒在他著的《生態考驗》一書中說:「從表面看起來,似乎連一顆鳥蛋都無法留在鳥巢裡。不過實際上,鳥蛋卻不會掉出來,因為鳥兒不但把鳥巢黏在樹葉上,還把鳥蛋黏在鳥巢裡。」由於鳥巢和鳥蛋都緊緊附著在棕櫚葉上,幼鳥的父母就可用雙爪緊緊抓住鳥巢兩端,輪流孵蛋。幼鳥孵出後,就會緊抓住自己那風雨飄搖的巢,直到飛行羽毛長出而能夠振翅高飛後,才會離開。
看到成千上萬的雨燕以高速旋轉飛行,滿天盡是燕語呢喃的聲音,似乎有什麼事情叫牠們興奮不已——這種景象實在壯觀。從低處往上望,看到牠們展翅飛翔,令人不禁讚嘆牠們身體設計的精妙。牠們速度奇高,就像在空中耍雜技一樣,的確令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第17頁的圖片]
高山雨燕
常見的歐洲雨燕
[鳴謝]
Animals/Jim Harter/Dover Publications, Inc.
[第17頁的圖片]
針尾雨燕
[鳴謝]
© Robert C. Simpson/Visuals Unlimited
[第16頁的圖片鳴謝]
© D. & M. Zimmerman/VIR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