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證明進化論嗎?
進化論學家提出多方面的論據去維護他們的學說。他們所引述的證據大都來自活的有機體。他們認為不同種類的動物在骨骼方面的相似便是彼此同源的明證;這幾種動物若非出自直接的世系,便至少是出自共同的祖先。他們指出,在卵細胞發育的初期,「較高級」動物的胚胎與「較低級」動物的胚胎頗相似。他們分析血漿或血紅素的化學構造,以此作為劃分各種生物之間的近親或遠親關係的根據。
他們聲稱這樣的比較導致無一例外的結論,那便是,所有動物都出於共同的祖先。他們聲稱無法想像有任何其他解釋。當然,他們首先要排除萬物出自同一設計者和創造者的可能性,因為他們無法接納這個見解作為可供選擇的解釋。但在《人與生物學世界》這本教科書中,作者承認這樣的證據並不完備:「同原的相似、胚胎發育過程的類似、有機體之間不同程度的化學關係等事本身並不足以證明進化曾經發生。」
為了證明進化確曾發生過,他們遂依靠化石學。正如《歷史地質學大綱》一書聲稱:「對動植物作比較的研究雖然也許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間接證據,但惟有化石才能提供歷史的、記錄的證據,證明生物曾從簡單的形式進化到越來越複雜的形式。」
看看化石記錄
進化論者要我們看看化石記錄,聲稱這是證明進化確曾發生過的決定性證據。你也許以為我們會見到一連串的化石,例如從貝殼類開始,硬殼逐漸化為遍體的鱗,其中一部分轉向體內、長成為背骨。在同一時期,連續出現的化石會發展到有一對眼睛和兩邊的鰓在身體的一端,鰭狀尾巴則在另一端。最後,看哪!我們有了一條魚!
但魚不會永遠是魚。在地殼的沉澱岩層的較上層,我們期望魚的鰭變成腿、腿上長出腳和腳趾,鰓則演變成肺。再上一點,我們應該不再發現古老海床的石化遺骸而是埋葬著旱地動物的化石。至於其他魚類,牠們的前鰭變成翼,後鰭變成有爪的腿。牠們的鱗變成羽毛,口的周圍長出角質的喙。說變就變!進化的魔術已給了我們爬蟲和飛鳥。於是我們就能把每一先代物種和後代物種之間的居間形式所顯示的過渡性特徵連貫起來。
我們真的看到這種情形嗎?當然沒有!這不過是進化論學家的夢想而已。達爾文就是第一個嘆息化石記錄毫不完備的人。可是他希望時間能提供各種生物之間的過渡形式——進化論者所謂的失落的環節。他們需要這些過渡動物來證明他們對物競天擇的進化過程的信仰。
但這樣的希望有沒有實現呢?化石記錄實際表明些什麼?每一類新的植物或動物——羊齒植物、灌木、樹木、魚類、爬蟲、昆蟲、飛鳥或哺乳動物——都是在地質學的岩層柱上突然出現的。毫無生物的無生物沉澱層之上是寒武紀岩層;從這個層岩開始,突然發現了種類繁多的大量甲殼類動物和貝殼生物化石,而且都是已經發育齊全的。木幹的植物化石在中期古生代突然出現。在岩層低處已有樹木化石,但大量發現卻在較後的時代。在上層古生代岩層中有大量昆蟲化石,它們都已發育完全,而且種類繁多;但它們卻沒有在較早的岩層中出現。在早期的新生代岩層則突然出現近代形式的哺乳動物化石;絕沒有任何記錄表明它們是從較早形式的生物進化而來的。
在化石記錄中一再出現的證據是:新的動植物種類突然出現——並沒有任何前驅。在沒有偏見的觀察者看來,這豈不是表明新的種類是在相繼的時代被造而非繼續進化的嗎?
物種的恆久性
生物學家制訂了一項繁複的系統將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門別類。博物學家們繼續發現若干物種與那些已經分類的不同,他們將其安置在其他的種類之間。由化石所代表的絕跡生物也在分類中佔有地位。不同的化石繼續出土而被放置在分類系統中的兩類之間。進化學家稱之為過渡性生物,暗示牠們是暫時存在的,當其時牠們介乎較古老的物種與後來出現的新物種之間。但是稱之為過渡性生物在邏輯上顯然含有偏見。一個較中立的名稱是「居間」形式。
找尋這些「居間」形式的化石受到很大的強調。他們指出肺魚作為例證;肺魚在水裡從鰓吸收氧氣,出水之後有個膀胱發揮肺的呼吸功能。進化論者認為這是魚與爬蟲之間的進化階段生物。但這樣的主張在邏輯方面有點不妥。肺魚並沒有轉變成爬蟲。牠在今日仍然活著,而且與出土的古代化石無異。與其說這是進化階段的生物,稱之為尚未絕跡的個別創造物豈非更加有理?
化石記錄提出另一項重要證據表明進化論的虛謊。進化的過程被形容為「生物的不斷改變」。可是在古代地層所發現的無數化石,例如肺魚,卻與現代的品種無異。埋在中生代岩層裡的橡樹、胡桃木、山胡桃樹、葡萄樹、木蘭樹、棕櫚樹、和許多其他樹木和灌木葉子的紋路與今日的樹葉並無不同之處。地質學家估計它們自初次出現以來已過了數百萬年的時間,可是卻沒有發生任何進化的改變。同樣地,數百種昆蟲化石的痕跡也留在中生代岩層中。這些痕跡表明古代的昆蟲與我們今日的同類昆蟲頗為相似。正如一位進化學家指出,「昆蟲的進化至中生代末期已大致完成了」——這正是昆蟲化石初次出現的時期。
據稱環境壓力使物種不斷改變和產生新的品種,上述的化石記錄能忠實地證明這項聲稱嗎?抑或化石反而有力地支持一項原則,那便是,每一種生物一經被造就照自己的種類繁衍?不錯,經過數千年的時間和許多世代,萬物仍各從其類地繁殖下去。
進化論者如今承認化石記錄並不支持他們所擁護已久的學說。「過去120年來我們奉命去找尋的生物模式並不存在,」1980年一位化石學家在芝加哥的進化學家會議席上說。微小的改變積聚起來形成新物種之說是虛假的。反之,「在數百萬年間,化石記錄中的物種保持不變,然後它們突然消失,然後由一些在大致上不同,但卻顯然有關的物種取而代之,」哈佛大學一位地質學教授說。化石記錄中個別物種的特色是穩定而非改變。
現時有一種新派進化論出現,它描述進化按照一種「間歇均衡」的過程而發展。該派人士聲稱若干物種在數百萬年之內保持不變,然後在數千年間迅速改變成為新種。他們稱之為大步進化。這種改變如此迅速,以致沒有機會留下過渡的化石遺跡。可是,堅持小步進化學說的較老派系仍然未為新派所說服。
在進化論家當中的種種矛盾和混亂無法不使門外漢感到無所適從而越來越懷疑進化是否真的曾經發生。在一般對進化論並無特別感情的人看來,關於大步進化和間歇均衡的論調透露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疑團。也許進化論家害怕進化學說中的先天缺陷可能不久便證明是致命的打擊,他們力圖以誇大冗長的虛談來掩飾自己的弱點,其實已幾乎承認創造才是唯一的答案。
[第14頁的圖片]
肺魚並沒有改變。今日的肺魚和古代的化石完全相同